词人故事:
嘉佑二年(1057),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当时主考官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他对文学有着非凡的见解和独到的眼光。苏轼所写的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文本朴素,但是内容却非常丰富。欧阳修看了这篇文章后,不禁赞叹了起来。
那时的考卷是密封着的,无法看出考生的姓名。欧阳修揣测这篇文章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虽然很想评为第一名,但是出于公正考虑,他将其评为了第二名。他怕人们会说他偏袒自己的门生,所以还是选择了公正公平的评分方式。
在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苏轼。不久后,苏轼前来拜访欧阳修,欧阳修与他交谈了一番,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十分欣赏他。
苏轼离开后,欧阳修与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聊起了这次经历,他们都认为像苏轼这样出众的人才真的是非常难得的,欧阳修深感自己应该给他更高的评分和更多的赞美。于是,成语“出人头地”就由此而来,用来形容像苏轼这样才华横溢的人脱颖而出,成为人群中最璀璨的明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始终保持谦虚、公正和豁达的心态,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完善,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成就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