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拼音译文赏析

  • suàn
    ·
    huáng
    zhōu
    dìng
    huì
    yuàn
    zuò
  • [
    sòng
    ]
    shì
  • quē
    yuè
    guà
    shū
    tóng
    lòu
    duàn
    rén
    chū
    jìng
    shí
    jiàn
    yōu
    rén
    wǎng
    lái
    piǎo
    miǎo
    hóng
    鸿
    yǐng
  • jīng
    què
    huí
    tóu
    yǒu
    hèn
    rén
    xǐng
    jiǎn
    jìn
    hán
    zhī
    kěn
    shā
    zhōu
    lěng

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关标签:咏物

译文及注释
缺月:月亮不完整地挂在疏落的桐树上,
漏断:水漏声停了,人们开始安静。
时见:有时看到幽静的人独自来去,
缥缈:模糊不清的,
孤鸿影:孤独的鸿鸟的影子。
惊起却回头:突然惊醒,却回头发现自己孤独无助,
有恨无人省:有悔恨却没有人能理解。
拣尽寒枝不肯栖:挑选了所有寒冷的树枝却不肯栖息,
寂寞沙洲冷:孤独地在冷清的沙洲上。
注释:
缺月:月亮不圆满的状态。

疏桐: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水漏声突然停止。

幽人:指独自行走的人。

缥缈:模糊不清的样子。

孤鸿:孤独的天鹅。

惊起:突然惊醒。

有恨:心中有怨恨。

拣尽:挑选完毕。

寒枝:寒冷的树枝。

寂寞:孤独寂寞的感觉。

沙洲:沙滩。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词人故事
嘉佑二年(1057),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当时主考官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他对文学有着非凡的见解和独到的眼光。苏轼所写的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文本朴素,但是内容却非常丰富。欧阳修看了这篇文章后,不禁赞叹了起来。 那时的考卷是密封着的,无法看出考生的姓名。欧阳修揣测这篇文章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虽然很想评为第一名,但是出于公正考虑,他将其评为了第二名。他怕人们会说他偏袒自己的门生,所以还是选择了公正公平的评分方式。 在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苏轼。不久后,苏轼前来拜访欧阳修,欧阳修与他交谈了一番,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十分欣赏他。 苏轼离开后,欧阳修与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聊起了这次经历,他们都认为像苏轼这样出众的人才真的是非常难得的,欧阳修深感自己应该给他更高的评分和更多的赞美。于是,成语“出人头地”就由此而来,用来形容像苏轼这样才华横溢的人脱颖而出,成为人群中最璀璨的明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始终保持谦虚、公正和豁达的心态,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完善,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成就自己的未来。 词人故事详情»


鉴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国宋代文学巨匠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通过鲜明的形象描绘和隐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在词中,作者首先通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来为整个篇章营造出夜深人静、孤寂空灵的氛围,为接下来的写景和表达心情打下铺垫。苏轼步出庭院,在月光下仰望清冷的天空,想必此刻内心也是寂寞的。然而,在孤独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两个引人遐思的形象——"幽人"和"孤鸿"。这两个形象用对应和嫁接的手法展现出孤独与高贵的主题,使得词中表达的情感更加饱满。 在词中,“幽人”是一个独来独往、忧思万分的形象,他们通常被视作孤独、寂寞者的代表。同时,作者又借助“孤鸿”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孤高自逸、蔑视流俗的心境。这里的"孤鸿",似乎已不再是寻常的大雁,而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他们缥缈如真仙,飞行在宇宙之中,清晰地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中的高傲自大和超然物外的态度。 总体来说,词中运用了景物的描绘、形象的对应、夹叙夹议等手法,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借助鲜明的形象表达出来,达到了深刻、生动的艺术效果。同时,这首词也充分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对词牌的驾驭能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定风波》这首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82年至1083年期间,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据史料记载,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定慧院位于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部。据苏轼自己的《游定惠院记》一文记载,定慧院是一所僧院,它的建筑和花园景色都十分优美,是他在黄州生活的宜居之地。苏轼在这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是他被贬黄州,流落异乡,心境十分忧郁。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仍然通过诗歌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定风波》中,苏轼借用了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象来表达他的心情,描绘了自己思念故乡的深情与苦闷。这首词中的“断肠人在天涯”、“乱云飞渐渐,吴楚东南坼”等诗句至今仍然被人传颂。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在创作《定风波》之前,还写下了另一篇著名的文章《赤壁怀古》,在这篇文章中,他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向往与关注。可以说,《定风波》和《赤壁怀古》等经典著作见证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成就,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彩。 创作背景详情»


煮酒论诗词
,这是孤鸿的固执和孤独。寂寞的沙洲上只有一只孤鸿,冷风吹过,弥漫着凄凉的气息。 “即便云集,仍需自飞翔”,这句话很可能是苏轼对自己的寄语,即使周围有人群,仍需做到自立自强。而孤鸿仍旧在空中飞翔,独立不群,也许正是因为它有强烈的毅力和自信。 整首词以孤鸿为主线,通过描写孤鸿表达了苏轼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展现了孤鸿的坚韧和自强,诗情深邃而又悲凉,充满了哀思和感伤。这里借用一句老话来概括:独行闯世路,自立成风骨。 煮酒论诗词详情»


赏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借用孤鸿和月夜等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孤高心境和寂寞情感。在写作手法方面,苏轼很巧妙地运用了托物寓怀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词的上阕描写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下文“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作者选用“漏断人初静”来描绘这样一个静谧、安宁的夜晚,时光流逝,又到了深夜时分,唯有这黄昏蹉跎的时刻,是幽人最擅长的“作诗”时刻。而“缺月挂疏桐”则为整个环境增色不少,缺月的寥廓从桐枝的缝隙中透出,若隐若现,给人无穷遐想。 下阕开始,托物寓怀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将自己比喻为“幽人”,成为这个孤寂夜晚里的主角,走在宁静的院子里,心中有无穷的思绪和情感。而“缥缈孤鸿影”这一形象,则将他与孤鸿相联系,共同拥有着自由、孤独、高贵等特征。苏轼将自己融合到自然景色之中,与孤鸿为伴,达到了以物寓情、以物言志的艺术效果。 总体来说,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通过托物寓怀的手法,刻画了一幅深夜中孤独、凄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寂寞情感和对自由、孤高的向往之情,是一首高峰之作。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注释】: 弯弯(音wān):形容月牙形弯曲。 梧桐(wútóng):落叶乔木,叶形似杏叶,果实呈小球状,有毒。宋代文人喜欢在梧桐下雅集诗会。 漏尽(lòujìn):时间经过久了,水漏一般已经流尽。 幽居(yōujū):寂静幽僻的住处。 仿佛(fǎngfú):好像,似乎。 缥缈(piǎomiǎo):形容轻飘、模糊、不实在。 孤雁(gūyàn):孤独的雁。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 突然惊起(jīngqǐ):指突然惊醒或惊觉。 怨恨(yuàn hèn):心中不满意而感到怨愤,心头的愤懑。 寒枝(hánzhī):寒冷季节的枝条。 栖息(qīxī):停留在树上休息。 甘愿(gānyuàn):表示心甘情愿,不计回报。 沙洲(shāzhōu):河流中形成的沙丘或沙岸。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