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鉴赏

鉴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国宋代文学巨匠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通过鲜明的形象描绘和隐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在词中,作者首先通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来为整个篇章营造出夜深人静、孤寂空灵的氛围,为接下来的写景和表达心情打下铺垫。苏轼步出庭院,在月光下仰望清冷的天空,想必此刻内心也是寂寞的。然而,在孤独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两个引人遐思的形象——"幽人"和"孤鸿"。这两个形象用对应和嫁接的手法展现出孤独与高贵的主题,使得词中表达的情感更加饱满。 在词中,“幽人”是一个独来独往、忧思万分的形象,他们通常被视作孤独、寂寞者的代表。同时,作者又借助“孤鸿”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孤高自逸、蔑视流俗的心境。这里的"孤鸿",似乎已不再是寻常的大雁,而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他们缥缈如真仙,飞行在宇宙之中,清晰地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中的高傲自大和超然物外的态度。 总体来说,词中运用了景物的描绘、形象的对应、夹叙夹议等手法,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借助鲜明的形象表达出来,达到了深刻、生动的艺术效果。同时,这首词也充分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对词牌的驾驭能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诗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关标签:咏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