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元明韵寄子由》拼音译文赏析

  • yuán
    míng
    yùn
    yóu
  • [
    sòng
    ]
    huáng
    tíng
    jiān
  • bàn
    shì
    jiāo
    qīn
    suí
    shì
    shuǐ
    rén
    huà
    líng
    yān
  • chūn
    fēng
    chūn
    huā
    jīng
    yǎn
    jiāng
    beǐ
    jiāng
    nán
    shuǐ
    paī
    tiān
  • jiě
    tóng
    zhāng
    xíng
    wèn
    dào
    dìng
    zhī
    shí
    yǒu
    wàng
    nián
  • lìng
    yǒu
    guī
    hèn
    yuè
    xiāng
    cuī
    xuě
    mǎn
    diān

原文: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译文及注释
半世交情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汉字译文:)

半辈子的交情随着流水消逝,有几个人能够画出高空中的云雾?
春天的风和雨,花儿在眼前飘过,江北和江南的水拍打着天空。
想要解开铜章,走上问道之路,一定知道石友已经忘记了年岁。
每个人都有思乡之情和离别之恨,日月的变化催促着雪堆积在山巅。
注释:
半世交亲:半辈子的交情。
随逝水:随着时间的流逝。
几人图画入凌烟:有几人能够画出高悬云霄的景象。
春风春雨花经眼:春天的风雨,花朵在眼前飘过。
江北江南水拍天:江北江南的江水拍打着天空。
欲解铜章行问道:想要解开铜章的谜题,去问道。
定知石友许忘年:一定知道石友许已经忘却了年华。
脊令各有思归恨:脊令是一种古代音乐,每个人都有思乡之情和不满之意。
日月相催雪满颠:时间的流逝像日月一样催促着,雪已经覆盖了山顶。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黄庭坚的《寄扬州韵子由》是一首寄情于友、抒发思乡之情的诗篇。这首诗在反映了作者对友情真挚的赞美之外,还探讨了官场的荣辱得失、人生的短暂和时代的变迁。 作者在诗的前两句中先借助“钟鼎功名淹管库,朝廷翰墨写风烟”的意象,表现了世间成功的是非和官位荣誉的虚妄,提醒朋友不要过于看重这些俗物而忘记了真正重要的事物,如友情和心灵的深度沟通。其次,作者又借用了《论语》的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时光如逝水”相呼应,体现了时间无情流逝,人生如梦般短暂,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追思。 接下来,作者用笔描绘春天的景象,“花开江涨”,虽然仍看到了自然界的美好,但从他的词句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淡淡的怀旧之情。此处诗意明快而不失深意,“春风”这联的意象华语妙,展示了作者诗歌才华的精湛和卓然的艺术天赋。 最后两句,则仿佛是作者对于友情的一份独白,用“铜章”和“问道”这两个事物来代表自己在官场上的辛苦和追求,又通过“石友”表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情感的真挚和坚定。这种朋友间的情感,不仅是黄庭坚的个人追求,也是他所描绘的当时社会的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荣辱观在作祟,但同时又能感受到友情这个永恒而珍贵的主题。 总体看来,《寄扬州韵子由》这首诗,以其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特点,成为黄庭坚诗歌中的代表作。在这首诗中,作者自如地随心所欲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铺陈出一幅漂亮的诗画。而且,诗中抒发的对于情感和时代的关注,使它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使读者陶醉在诗歌的趣味中,同时也思考人生的真谛。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黄庭坚的生平事迹中,这首《寄扬州韵子由》被认为是他和苏轼之间友情的象征。元丰四年,黄庭坚已经三十七岁,当时担任太和县令,而苏辙(字子由)因政治原因被贬官至江西筠州监盐酒税。在此期间,黄庭坚之兄黄大临给了苏辙一首诗,表达对其身份下降的同情和慰问。这两句诗言简意赅,体现出黄大临对苏辙境遇的关切和惋惜,同时也抒发了对朝廷政治环境的不满。 作为黄庭坚的弟弟,黄大临的诗歌才华同样出色。他在给苏辙的信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以相同的韵文和调子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心。黄庭坚得知后也用相同的调子和韵文作了一首诗,通过诗中的意象、细节和情感抒发了对兄长和朋友的情感归属。黄庭坚和苏轼交往多年,这次苏辙遭遇不幸,让他们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 《寄扬州韵子由》不仅是黄庭坚和苏轼友情的见证,也是对朝廷政治环境的控诉。黄庭坚和苏轼都是文化名流,但都曾遭受官场的排挤和打压。他们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用文学创作作为发泄情感和抒发思想的方式。这首诗也显示了黄庭坚和苏轼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共鸣,以及对人生和时代的关注和思考。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关照、支持的情感。黄庭坚和苏轼在此联句表达了兄弟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相互扶持的精神。黄庭坚的哥哥黄大临和苏轼的弟弟苏辙是好友,他们互相寄诗,以探讨文学和人生等问题。 “元明”是黄大临的字,而“子由”则是苏辙的字。两人都曾居于筠州监盐酒税之职。黄庭坚和苏轼为了回应彼此的寄诗,分别以调子相同的韵文写作,表达了对彼此友情的珍视。 “凌烟”是唐代长安太极宫内的一座阁名,唐太宗曾在其中表彰二十四位功臣。黄庭坚和苏轼感叹兄弟情谊已有多年,但他们却没有机会为国家立功。这两句涵盖了他们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以及对未来光明前景的憧憬。 诗中还描写了江水上涨和花儿盛开的春景,表达了黄庭坚对兄弟的离别之情。整首诗通过多个意象和情感,交织出人生和兄弟情谊的复杂性,体现了黄庭坚和苏轼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欲解铜章”指辞去官职,而“行问道”则是向苏辙学习道术的意思。他们是忘年交,不计较年龄差异,把对方视为坚贞如石的朋友。其交情之深,在黄庭坚所借用的《诗经·雅·常棣》中得以印证:“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这两句表达了兄弟之间相互扶持的精神,也是对他们之间深厚友情的最好诠释。 注释详情»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他的诗作以绝句为主,有《山谷道人集》,其中有《游春》、《游太湖》、《游西湖》、《入若耶溪》、《游洞庭》等,书法作品有《涪翁书》、《山谷道人书》等,词作有《豫章行》、《游西湖》、《游洞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