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译文及注释:
江水荡漾着西风,江花褪去晚霞的红色。
离别的情感被横笛吹奏着,飘荡过乱石嶙峋的山峦。
注释:
江水漾西风:江水被西风吹动荡漾。
江花脱晚红:江边的花儿已经凋谢,失去了晚霞的颜色。
离情被横笛:思乡之情被横笛所唤起。
吹过乱山东:横笛声传遍了东方的山峦,引起了乱响。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王安石的这首《长江》诗,可以说是一首充满秋意、鲜明特色的景情交融之作。全诗通过对江上秋色的描绘,深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离愁别绪,更凸显了秋季时令的独特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诗中,王安石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的特有景物,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突出了“秋天”这个特殊的节令特点。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在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这些景象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更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
整首诗的写景手法,也彰显出王安石的高超文学技巧。一、二句两写景,目的并不在于要给读者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借用比兴手法,用景衬情,以猎猎的西风、绵绵的江水、落红无数的景象,为读者揭示季节变换与人生离别的关联,表达出作家思乡之情。尤其是三、四两句,通过“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的描述,更是鲜明地凸显了诗歌的主题,该句中所蕴含的感情,既深刻而又微妙,令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感同身受,情景交融,感染人心。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这首《长江》诗,不仅在艺术造诣上表现出色,更在抒情上达到了巅峰。王安石以特有时令的特定景观为材料,将个人的感情和社会的情态,相得益彰地表现出来,传递出了深沉而又理性的诗意,从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为后世研究和欣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失利、辞去相位、退居金陵
王安石,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历史上著名的“新法”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位期间,颁布了许多有益于民生的法令,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建设,使得经济持续发展,国力空前强盛。
然而,王安石的改革也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和质疑。一些官员和士人们认为这些改革是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攻击和谴责。
最终,王安石不得不在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在此期间,他开始投入到创作中去,作品多以写自然、抒发情感等主题。
据资料显示,这首《长江》一诗正是王安石在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时所作。在这首诗中,王安石通过对江面秋风、夕照、落花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情感,相信这也是他缓解政治挫折的一种方式。
尽管经过风雨洗礼,王安石在政治上或许遭受了失败和打击,但他的文学才华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首《长江》诗以优美、凄美的笔触,描绘出长江秋天的壮丽景致,成为王安石晚年创作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王安石、江面、秋风、江岸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抚州临川县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身后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世人称之为“王荆公”、“王文公”。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梅花》,《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飞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