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拼音译文赏析

  • dēng
    guàn
    què
    lóu
  • [
    táng
    ]
    wáng
    zhī
    huàn
  • bái
    shān
    jìn
    huáng
    hǎi
    liú
  • qióng
    qiān
    gēng
    shàng
    céng
    lóu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写景

译文及注释
白天依山尽,黄河流入大海。
想要看尽千里景,再往上一层楼。
注释:
白日:白天,指阳光明媚的时候。
依山尽:指太阳落山的景象,好像是依着山峰消失了。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想要看尽千里风光。
更上一层楼:比喻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超越自己。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志向抱负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追求进取的精神。 王之涣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所见景象的描写,展现了登高远望的气势和胸襟。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朴素而浅显的语言,既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视野中的壮观景象,又能将万里河山收入十个字之内,体现了诗人高度概括的才华。 首句“白日依山尽”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里,诗人称太阳为“白日”,符合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使太阳的光辉更加暗淡,这也是写实的描写方法。次句“黄河入海流”则写目送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的描写,将画面显得更加宽广辽远。 王之涣通过诗歌的描写,巧妙地将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画面更加宏阔并增加了深度。同时,他在描述自然景色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展现了追求进取和高雅情怀的精神内涵。 总之,这首诗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与形象,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壮美之处,同时反映了王之涣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追求卓越的志向,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佳作。 赏析详情»


赏析二
赏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望景为主线,突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情操。此诗首句“白日依山尽”,用“白日”、“山”、“尽”三个词,形象地描绘出眼前群山绵延,日光辉映下呈现出绮丽的景象;其次句“黄河入海流”,则生动地刻画出黄河奔腾南行,最后汇入大海的壮丽场面。 诗歌的语言极为朴素,但内涵却相当丰富多彩。在描绘山川河流的雄浑壮丽的同时,也隐藏着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此外,通过第二句“黄河入海流”的写法,诗人将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地溶合为一,不仅扩展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更是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把天地、远近、东西、上下的大自然景观,浓缩于十个字之间,形成短小精悍、气势恢弘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王之涣以诗人的身份在登楼望景,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放眼四顾”的精神,而且更能唤起读者对于自然界壮阔的景色的共鸣和感受。 总之,《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作者宏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思想,也充分表达出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之情,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赏析二详情»


大话诗人
大话诗人篇之“边塞诗人王之涣” 啊呀呀,相信各位都听说过这位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王之涣。他可是名动一时呢!早年精于诗文,乐工多引为歌词,不得不说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 据说他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但后来遭人诬告,只好辞官归家。晚年时,他做了一个县尉,虽然职位不高但也算是有点头衔了吧。 咳咳,重点来了!王之涣最厉害的就是五言诗了,而且特别擅长描写边塞风光,成为了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之一。 他和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诸多才子们都唱和过,可以说是当时的一股清流。 啊,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再看一眼他的生平经历,不难发现,即使被人诬告,也没有动摇他做诗的决心,这种执着和坚持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感悟啊! 大话诗人详情»


煮酒论诗词
煮酒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壮阔景象气势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男儿志在高远处,探求之心愿望酬。 煮酒论诗情万种,观天下大势无穷。 惟有胸怀坦荡,方能寻得志同道。 煮酒论诗词详情»


诗人故事
在山西蒲州,有座气势雄伟的鹳雀楼, 尽显文人雅士的登高远望之愁。 历代才子纷至沓来,留下许多佳作, 唐代诗人李益、王之涣、畅当三位最为著名。 李益豪放明快,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他的《登鹳雀楼》是一首七言律诗,意境深邃绝伦。 畅当也是大历时期的诗人,才华卓越闻名天下, 他的顶峰之作,同样是五言绝句,气势宏伟非凡。 然而后人却更倾向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意境深远,堪比登高远望之人的情愫。 畅当的诗境也不甘人后,壮阔雄奇,独具特色, 这样三首《登鹳雀楼》成为了千古佳话,载入了诗坛史册。 诗人故事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绝句,它也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王之涣在早年曾经及第,并且担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一职,但是不久之后却因为被人诬陷而被罢官。不到三十岁的他就不得不开始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作为一位天资聪颖、文才出众的诗人,王之涣对于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深有体会,对于自己的遭遇也是深感无奈。而这首绝句则恰恰体现了他内心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在王之涣的笔下,那翻飞的白鹭便是他内心中永远不平静的灵魂,在离开官场之后,他的人生更像是那游目骋怀的鹭鸟,漫游于风景秀美的大地上,一边享受着自由、一边面对着变幻莫测的人生。 这首绝句的作者只有三十五岁,但是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甚至超出了他年龄的范畴。这也是王之涣作为唐代诗人的卓越才华所在。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王之涣、夕阳、西山、黄河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4%B9%8B%E6%B6%A3/624955)]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1](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4%B9%8B%E6%B6%A3/624955)]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2](https://pixabay.com/zh/images/search/%E5%A4%95%E9%98%B3/)] 【汉字译文】 夕阳(xī yáng):太阳在日落时的情形; 依傍(yī bàng):紧挨其旁,靠近; 西山(xī shān):位于北京西部,最高峰为梅花山,因而得名; 慢慢地(màn màn de):渐渐地,缓缓地; 沉没(chén mò):指太阳逐渐落到地平线下; 滔滔(tāo tāo):形容水势奔腾; 黄河(Huáng Hé):中国第二长河,流经九个省区市; 朝着(zhāo zhe):朝向,面对; 东海(Dōng Hǎi):中国海域之一,在华东沿海; 汹涌(xiōng yǒng):波涛汹涌,形容水势非常急促; 奔流(bēn liú):形容河水或潮水流动; 千里(qiān lǐ):指相距很远的距离; 风光(fēng guāng):景色,风景; 景物(jǐng wù):事物或自然现象; 看够(kàn gòu):欣赏到满意程度; 登上(dēng shàng):上升,攀登; 更高(gèng gāo):比原来高; 一层(yī céng):指楼房的一层。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之涣简介
唐朝 诗人王之涣的照片

王之涣(688—742),唐代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今蓟县-北京市德胜门)。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