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及注释:
黄河远远地流淌在白云之间,一座孤独的城池矗立在万仞高山之上。
羌笛为何要悲叹杨柳,春风却无法吹过玉门关。
注释: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流,发源于青海省,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白云:云彩的一种,颜色洁白,形状如棉花状。
孤城:独立的城池,周围没有其他城池或者城镇。
万仞山:高耸入云的山峰,形态陡峭,高度极高。
羌笛:一种民间乐器,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
杨柳:一种树木,枝条柔软,叶子细长,常生长在河岸边。
春风:春季的风,温暖而柔和。
玉门关: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王之涣的这首诗《登鹳雀楼》堪称唐代盛世诗歌的杰作,其高远豁达的情感和辉煌雄浑的意境使得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一。在此基础上,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的姊妹篇——《凉州词》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诗中,王之涣塑造了一位怀乡情深的戍边士兵,他站在孤城万仞山头,俯瞰黄河远上白云间;然而,孤寂的环境中,却不时传来悠扬的羌笛声,调成的却是让戍卒们难以忘怀的《折杨柳》。
王之涣用丰富细腻、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将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诗歌的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不仅描绘出了自然风光,而且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寂处境。人与自然在诗歌中融为一体,自然和人情相互映衬。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王之涣通过羌笛声的描绘,成功地刻画了戍卒疾苦悲愁的心理。
在《凉州词》中,诗人通过羌笛所吹奏的曲调,勾起戍卒离愁别恨的情感。但是,诗人并没有深陷于离愁别恨之中,而是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这句话不仅表达出诗人对士兵的关怀和爱护,而且也表现出盛唐时期诗人豁达的气度和胸怀。
总的来说,《凉州词》不仅揭示出当时戍边士兵的艰辛与困苦,更凸显了唐代盛世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使人感受到了古人对生命、对家国、对情感的思考与表达。
鉴赏详情»
煮酒论诗词:
煮酒论-凉州怨思
苍茫黄河白云飞,孤城万仞山巍峨。
羌笛何曲能解愁,唯见边塞将士哀嚎。
朔风凛冽吹荒原,荒野萧瑟一片孤城。
寒潭夜月悲凉尽,边将忧思不堪名。
煮一壶酒醉此情,悠然自得难成行。
欲问此情何所系,唯有乡愁两行泪。
煮酒论诗词详情»
诗人故事:
唐朝时期,有三位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他们分别是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这三个人都自认为拥有卓越的诗才,也因此三人经常在一起比较诗名的高下。
一年的冬天,三位诗人相约来到“旗亭”,打算饮酒聊天。当时,几位歌妓也在旗亭饮宴,并唱起了流行的诗词。三个文人听得有趣,就相约打赌谁的诗名最盛。这时,一位歌妓开始唱起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王昌龄的杰作,引起了王昌龄和高适的尴尬。
在这种情况下,王之涣神色自若,他指着歌妓中最美丽的一位姑娘说:“如果这个女子唱得不是我的诗,我就认输,终生不与你们争高低。”话音刚落,那位姑娘就轻展歌喉,开始唱起了《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中,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是王之涣的代表作品。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学艺术方面,自负和相互竞争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但王之涣的胸襟和气度,让他在文学界赢得了更高的声望。
诗人故事详情»
鉴赏二: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其形象生动的描绘了黄河远上的壮阔景象。这首诗也因为唐代故事《旗亭画壁》而被广泛传颂。
从诗的开头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大自然的仰慕和景观的惊叹。在诗中,作者利用对黄河远上和孤城万仞山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辽阔壮美的西北边疆地域景观。
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话给人以极强的视觉感受,让人仿佛看到了黄河汹涌地流淌,在白云之间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它的描写方式也很有特色,在表现方向上与黄河的流向相反,这种意境的营造更加强化了黄河源远流长的感觉,从而具有了一种静态美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也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另一首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黄河入海流”形成了对比。虽然这些诗作都表达了壮观的景象和浩瀚的气魄,但作者写作的视角和着重点有所不同,每一句诗句互相独立,各具神韵。
总之,“黄河远上白云间”这首诗个中意味丰富,极富冲击力的视觉聚焦让这首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它在文学史上拥有了不可磨灭的地位。
鉴赏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王之涣、黄河、白云、玉门关
一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之涣(688—742),唐代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今蓟县-北京市德胜门)。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