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及注释:
自古以来,逢到秋天就感到寂寥悲凉,我说秋天胜过春天的早晨。
晴空中一只孤鹤排开云彩飞上高空,引领我的诗情飞到碧霄之上。
山峰清晰,水清澈,夜晚来了霜,几棵树叶由深红变为浅黄。
试着登上高楼,清新的感觉深入骨髓,怎么能和春天的美景相比,让人狂热呢?
注释: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秋天的季节总是让人感到孤独和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认为秋天的景色比春天的更美。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朗的天空中,一只孤鹤排开云彩飞向高空。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景象引起了诗人的情感,使他的思绪飞向碧霄之上。
山明水净夜来霜:山清水秀,夜晚来了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几棵树上的叶子由深红变成了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登上高楼,清新的空气直入骨髓。
岂如春色嗾人狂:与春天的景色相比,秋天的景色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和感慨,而不是让人狂热。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时,正是唐朝政治风云变幻的时期。公元805年,顺宗即位,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加入了这场改革运动。然而,这场改革遭到强烈反对,一系列势力联合起来反对革新,最终导致了失败。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而刘禹锡则被贬到了朗州。
贬谪让刘禹锡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原本的朝中重要官员,变成了无名小卒,被迫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贬谪带来的打击和苦闷,许多人可能会沉沦、消沉下去。但是,刘禹锡并没有这样做。他虽然心有不甘,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刘禹锡贬谪后,仍然坚守自己的独特个性。他有着求异心理,总是想与众不同,不愿意随波逐流。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他写出了这首《秋词》。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受到贬谪的官员境遇下的孤独、落寞和无奈,秋意阑珊中透露出寂寥之感。在寂寞的时光里,刘禹锡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正因为经历了这样一段颠沛流离的人生,在与世隔绝的边缘中,刘禹锡才写下了这样恢宏壮丽、广博深邃的诗篇。他的心态和境遇,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追求自己的理想。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刘禹锡的这两首《秋词》可以说是一次对传统悲秋文学的颠覆和超越,他在这两首诗中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颂扬了秋天的生机和精神,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情感体验。
在第一首《秋词》中,刘禹锡反驳了过去文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印象,认为秋天并不只是最后的季节、凋零的代表,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精神的季节。他以鹤为例,用“矫健凌厉,奋发有为”等词汇来形容这只鹤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志士们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敬意和赞美。整篇诗歌氛围积极向上,充满了鼓舞人心、激励奋斗的精神,在鼓舞人心的同时,也引导着读者去欣赏秋天的美好,让人们从悲凉中解脱出来。
第二首《秋词》则着重描绘了秋景,通过自然界树木的变化和自己的感受,刘禹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色的美丽和变幻。他运用了“残照”、“凉风”、“露华”等词汇,细致入微地描绘秋天的景色,展现出秋色的多样性和富有变化的特点。同时,他还将自己的情感与秋色融为一体,把自己的思绪与秋天的气息交织在一起,这种对自然的感知,更让人感受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联系。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这两首《秋词》,不仅是对传统悲秋文学的一次超越和颠覆,更是一种以秋天为载体的思想启示,鼓舞人心、激扬士气,唤醒人们对生命和未来的热爱和憧憬。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注释】:骚人和墨客都是指文人,对于秋天的感受比较深刻,常常用文学表达自己的情感。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汉字译文】:秋日天气晴朗,空气清新。看到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层云彩,也激发了我的诗意,心情飞扬,向着万里晴空飞翔。
【注释】:作者喜欢秋天,认为秋天的天气清爽宜人,能够激发他的诗意。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汉字译文】:秋天到了,大山清晰水清,夜晚已有霜降临。树叶从绿色变为浅黄色,但其中却有几棵树叶变为红色,在这淡淡的黄色中显得非常醒目;登上高楼,远方的秋景尽收眼底;而这样的景象不会像春天那样让人感到疯狂。
【注释】:作者列举了秋天的景象,认为秋天的景色纯净、澄明、淡雅,不会像春天那样热烈奔放,更符合他的性格。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诗人、哲学家,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豪之称。代表作品《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