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译文及注释: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斑竹枝:有斑点的竹枝。
泪痕:因思念而留下的泪痕。
寄相思:寄托思念之情。
楚客:指来自楚地的客人。
瑶瑟: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器。
怨:指悲伤、哀怨的情感。
潇湘:指湘江和洞庭湖一带。
深夜:深夜时分。
月明时:月光明亮的时候。
注释:
斑竹枝:指竹子上有斑点的枝条,象征着思念之情。
泪痕点点:指泪水留下的痕迹,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相思之情。
楚客:指居住在楚地的文人。
瑶瑟:古代一种弹奏乐器,常用于表达悲伤之情。
潇湘:指湘江和洞庭湖一带的地区。
月明时:指月亮明亮的夜晚,暗示着作者在思念之中度过了漫长的夜晚。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刘禹锡的《浪淘沙·北岳恒山》是一首词作,其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中期。在唐代,刘禹锡曾经历过多次官场事业的起伏和挫折。在他被贬官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期间,他深受苦楚,内心备受煎熬。于是,他以咏湘妃的哀怨为题材,借此诉说自己在官场上失意落魄的遭遇。
刘禹锡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对湘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无奈。他用深情款款的笔调,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到湘妃的哀怨之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词被收入《全唐诗》中,也被后人称之为“浪淘沙·北岳恒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刘禹锡的才华和艺术造诣,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命运的反抗。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潇湘神》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词,采用潇湘曲的曲调,写了关于湘妃故事的赞美和怀念。词人通过对斑竹、潇湘、湘妃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失意、苦闷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在词的开头部分,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叠句,将斑竹枝与泪痕点点联系在一起,形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强化了哀怨之情。同时,他也借此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细节,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湘妃的故事和情感内核。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词人将泪痕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将具象的景物和抽象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情景交融、情感浓郁的效果。
在词的结尾部分,刘禹锡运用了“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这句婉转动听的诗句,将屈原与湘妃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词紧凑而凄美,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刘禹锡、斑竹枝、泪痕、相思
斑竹枝啊斑竹枝(bān zhú zhī ā bān zhú zhī),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xiāng sī)。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yáo sè)的幽怨,在这潇水(xiāo shuǐ)湘江(xiāng jiāng)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yè shēn yuè míng zhī shí)。
注释:
- 斑竹枝:指用斑竹制成的箫,古代常用于伴奏乐曲或独奏。
- 泪痕:因为思念而流下的泪水,痕迹。
- 相思:互相思念,彼此思慕。
- 楚地:指古时楚国的领土范围,现今大致对应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区。
- 游子:离开家乡游历他乡的人。
- 瑶瑟:古代七弦琴一种,多用于宫廷音乐和文人雅集中演奏。
- 幽怨:形容音乐、歌声等有深沉而忧郁的情感与内涵。
- 潇水湘江:潇水和湘江均为湖南省的主要水系,因其多情美景而被吟咏于诗歌和歌曲中。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诗人、哲学家,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豪之称。代表作品《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