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拼音译文赏析

  • dào
    shāng
    hòu
    dōng
    shǔ
    zhì
    sàn
    guān
    xuě
  • [
    táng
    ]
    shāng
    yǐn
  • jiàn
    wài
    cóng
    jūn
    yuǎn
    jiā
  • sàn
    guān
    sān
    chǐ
    xuě
    huí
    mèng
    jiù
    yuān

原文: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离开家乡,随军出征,身无寸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经过散关,三尺高的雪,回忆往事,梦见旧时的爱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隐万分悲痛。这年冬天,他应柳仲郢之辟,从军赴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痛楚未定,又要离家远行,凄戚的情怀是可想而知的。这首诗,就写于赴蜀途中。起句“剑外从军远”,点明这次远行的原因是“从军”,即入节度使幕府。“剑外”,指剑阁之南蜀中地区。诗题“遇雪”而作,却从远写起,着一“远”字,不仅写行程之遥,更有意让人由“远”思“寒”。隆冬之际,旅人孑然一身,行囊单薄,自然使人产生苦寒之思,又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来。可是,诗人的妻子已经不在人间,没有人为他寄衣了。第二句“无家与寄衣”,蕴意精深。一路风霜,万般凄苦,都蕴含在这淡淡的一句诗中了。诗人善于用具体细节表达抽象的思念,用寄寒衣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倾泻出自己心底悲痛的潜流和巨大的哀思。“散关三尺雪”句是全诗的承转之辞,上承“遇雪”诗题,给人“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人”的凄凉飘泊之感,同时,大雪奇寒与无家寄衣联系起来,以雪夜引出温馨的梦境,转入下文。读者不妨这样联想,也许因为大雪封山,道路阻绝,作者只能留宿散关驿舍。伤痛倦极,朦胧入睡,睡梦中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回梦旧鸳机”,情意是十分真挚悲切。纪昀云:“回梦旧鸳机,犹作有家想也。”用“有家想”反衬“无家”丧妻的痛苦,以充满温馨希望的梦境反衬冰冷严酷的现实,更见诗人内心痛苦之深。至于梦中与妻子相见欢娱的情景和梦后倍觉哀伤的愁绪便略而不写,留在纸外,让读者自己想象思索了。此诗朴素洗炼,而又深情绵邈。诗用层层推进、步步加深的手法,写出凄凉寂寞的情怀和难言的身世之痛。从军剑外,畏途思家,这是第一层;妻亡家破,无人寄御寒之衣,伤别与伤逝之情交织一起,这是第二层;路途遇雪,行期阻隔,苦不堪言,这是第三层:“以乐景写哀”,用温馨欢乐的梦境反衬冰冷痛苦的现实,倍增其哀,这是第四层。诗至此,可以看出,在悼伤之情中,又包孕着行役的艰辛、路途的坎坷、伤别的愁绪、仕途蹭蹬的感叹等复杂感情。短短二十字,概括如此丰富深沉的感情内容,可见李商隐高度凝炼的艺术工力。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李商隐在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夏秋之交经历了一段不幸的遭遇,他的妻子王氏意外去世,让他深受打击。天寒地冻之际,李商隐却接到柳仲郢的辟谷,前往东川从军。在未能从悲痛中走出来之前,他必须离家远行。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仍然要完成柳仲郢所托付的任务。这样的心理状态,实在是相当凄苦。 于是,李商隐在赴蜀途中写下了这首《夜雨寄北》。诗中,他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忧愁和孤独。他看着窗外绵绵而下的雨水,感叹“夜雨寄北,暗凄凉度春衾。”他的心中充满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助感,“望断南飞雁,何处梦江南?”他回忆起妻子的身影,想起过去的生活,“仙乡关鬼夜,空翠湖山远。”但现在,他只能孤独地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雨,和前方未知的命运。 这首诗不仅仅是李商隐个人的宣泄,更是一部富有情感的文艺作品。从字里行间中,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深深体会到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祈愿。因此,这首诗不仅成为了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也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文化的价值和思想的交流。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到剑外赴军中任职离家遥远,家中无人再给我寄寒衣来。大散关有三尺厚的大雪,梦中回到妻子原来的绣具旁。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商隐简介
唐朝 诗人李商隐的照片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代表作品如《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乐游《嫦娥》原》《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