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译文及注释:
乃翁知国如知兵,了解国家情况就像了解兵法一样深刻,塞垣草木识威名。在边塞上,草木都知道敌人的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像玩弄处女一样轻易地攻破城门,掩耳不及惊雷霆。掩耳不听雷声,却无法避免雷霆的打击。
平生端有活国计,一直以来都有治理国家的才能,百不一试薶九京。即使有百个机会,也只需要一次就能成功治理九州。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两位兄弟拿着庆州的节旗,十年来一直在骐驎地上行走。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潭潭的气度就像躺在那里的老虎一样,边境上的人们耕种着,生儿育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为国家出力,治理国家需要有这样的人才。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在适当的时候,年轻人需要为父兄补充力量,公共事务需要有才干的人来处理。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春风吹拂着旗帜,万夫齐聚,幕府下的将领们都在思考着如何战胜敌人。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有些人的智慧、名声和勇气并不被人们所看重,但是他们可以用折箠和笞打来惩罚敌人。
注释:
乃翁:指诗人李白。
知国如知兵:指李白对国家政治和军事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塞垣草木识威名:指李白在边疆生活多年,对边塞的草木、地形、气候等有深入的了解,也深刻认识到边塞的威胁和重要性。
开户玩处女:指敌人攻城掠地,对百姓的生命财产进行掠夺和摧残。
掩耳不及惊雷霆:比喻敌人的攻击来得突然和猛烈,无法防备。
活国计:指李白有为国家出谋划策的才能和决心。
百不一试薶九京:指李白有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和毅力,即使失败了一百次,也要尝试九州的事情。
阿兄:指李白的朋友杜甫。
庆州节:指杜甫曾经担任过的庆州刺史一职。
骐驎:指高贵的马匹。
潭潭大度如卧虎:指李白的胸怀宽广,如同躺在山林中的猛虎一样威武。
边头耕桑长儿女:指边疆百姓勤劳耕种,生儿育女,为国家做出贡献。
折冲千里虽有余:指李白在征战中表现出的英勇和果敢。
论道经邦正要渠:指李白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才能真正做到治国安邦。
妙年出补父兄处:指李白年轻时曾经为了补贴家用而出去做官。
公自才力应时须:指李白认为自己有才华,应该为国家效力。
春风旍旗拥万夫:指李白在征战中带领着万军之师,如春风般威武雄壮。
幕下诸将思草枯:指李白的将领们都非常忠诚,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不会放弃。
智名勇功不入眼:指李白的才华和功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
可用折箠笞羌胡:指李白认为自己可以用武力来打击边疆的敌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黄庭坚所赏析的诗篇是范仲淹家族中范德孺送行时所写的《题送范纯仁知庆州》。在这首诗里,黄庭坚通过纵论军国大事的雄健笔调,写出了范仲淹在边防重镇庆州的才能、业绩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并以此作为范德孺送行的陪衬。
诗中,“塞垣草木识威名”一句,则是用翻进一层的写法,极写范仲淹的名震边地。虽然草木是无情之物,但在范仲淹的声威下,它们也不禁要“识”得出来。黄庭坚透过草木写人,表达出范仲淹的声威之盛。
整首诗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非常有节奏感和韵律美。黄庭坚以极其优美的文学语言,表达了对范仲淹家族的敬佩和对范德孺的慰勉,同时也抒发了离情别绪。整个诗篇意蕴深远,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赏析详情»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他的诗作以绝句为主,有《山谷道人集》,其中有《游春》、《游太湖》、《游西湖》、《入若耶溪》、《游洞庭》等,书法作品有《涪翁书》、《山谷道人书》等,词作有《豫章行》、《游西湖》、《游洞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