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及注释: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汉字译文:
江路向西南延伸,归流向东北奔涌。
在天际可以认出回舟,云中可以辨别江边的树木。
旅途中的思绪疲惫不堪,孤身漂泊已经多次。
既然心中充满了欢喜和满足,就再次前往沧洲寻找乐趣。
嘈杂的尘世从此隔绝,心灵在此得到了满足。
虽然没有玄豹的神态,但终将隐居在南山的云雾之中。
注释:
江路:江边的路。西南永:永远向西南流去。
归流:回流。东北骛:迅速向东北奔驰。
天际:天空的边缘。识:认出。
归舟:回船。云中:云层中。
辨:辨别。江树:江边的树木。
旅思:旅途中的思绪。倦:疲倦。
孤游:独自旅行。昔已屡:曾多次。
欢怀禄情:怀着对禄山的思念之情。禄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故乡。
复协:再次相遇。沧洲:指禄山。
嚣尘:喧嚣的尘世。自兹隔:与此隔绝。
赏心:心灵的享受。遇:遇到。
虽无玄豹姿:虽然没有玄豹的美丽身姿。终隐南山雾:最终隐没在南山的云雾之中。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本篇文章将为您分析谢灵运的《自西江到长沙》,这首诗由12句组成,分为上下两层。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层,前四句写诗人告别故乡,乘船逆流西行。他的思绪随着江水的逆流,回到了很久以前的家乡。在诗人的心中,江水逆流而上的路程似乎比起去往海洋更加向着心灵的归宿。在此期间,他在新林浦和宣城之间留下了不少佳篇。接下来的两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表达出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云中的江树和天空中的船影让他想起了故土的风景。
然后,我们来看第二层,后八句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悟,抒发了他思乡的情感。五、六两句“旅思倦摇摇,远波微茫茫”表现了诗人满怀思乡之情,此刻心境无限疲倦,波涛起伏的江水只是增加了他远离家乡的感觉。七、八两句“戍鼓断人行,边秋入夜慢”则展现了诗人抒情的高潮。这里的戍鼓不仅让人感受到行程的拖沓,更是近距离接触边塞上的纷争和战乱;而秋天的深夜,则更增加了他孤独的感觉。接下来的两句“岩帕松风静,绝壁澹霭间”,表现出旅途中的自然风光,山峦之间,石头随风摇曳,澹烟缭绕,诗人的心境在这样的景色中得到了宁静和平和。最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了诗人的深情之思,想要回家和家人一同度过平静的夜晚,享受飘洒的雨水,畅叙乡愁。
总的来说,谢灵运的《自西江到长沙》通过描写旅途中的风景和情感体验,勾起人们对于故乡、亲人和过往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旅途中的疲惫感和对于回归家园的向往之情。这首诗运用深入浅出的手法,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与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堪称诗人的精品之作。
赏析详情»
鉴赏:
而下的对比,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忧虑。诗人将自己比作回望天际的归客,这种远离故土的遭遇与感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少见。同时,诗人所述江水浩渺无涯,象征着世事难以预测和掌控,也表达了作者对未知命运的担忧。此外,诗中“归舟”、“离树”的形象,传递出人们在离别时的泪别之情,深切表现了作者所处的境遇和内心的感受。
整首诗写景含蓄,词句简练,但却流露着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既有对大自然、荒原、山水的美好崇拜,也有对离别、未知命运的忧虑。直到今天,这首诗仍然被中国文艺爱好者广泛传颂和欣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其中,谢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被誉为唐代五十四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那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据了解,此诗是在齐明帝建武二年(495)的春天,谢朓外任宣城太守期间创作的。当时,谢朓从建康乘船,逆着长江往西行进,驶往宣城。他在乘船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风光的壮丽和人生的无常,于是萌生了写下这首动人心弦的诗歌的想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谢朓创作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排律。诗中,他用深刻、细腻的语言刻画了自己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远方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挣扎。整首诗既表现了对大自然、荒原、山水的美好崇拜,又抒发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未知命运的忧虑,充满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谢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一种背景下所表达出来的真挚情感和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深刻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思想与情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佚名,生平不详,据诗中所述,写于古代的宣城郡新林浦向板桥地区。该地位于现今安徽宣州市,而板桥浦则在距离建康不远的西南方。板桥浦是长江流经的一处水域,由于南北两岸结有浮桥,因此得名“板桥浦”。而江路指的是长江水路。
诗人逆水而行,长途奔袭,意在远游寻访。他眺望归流,心驰神往,追寻屡空的禄情。他想在人群之中会意,与众人同力,分享华丽的沧洲生活。然而,嚣尘的现实却不断吞噬着他的赏心所愿,让他感到摇摇欲坠。最终,诗人在天际望见南山雾气腾腾,才归舟而去。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草原、山川、大自然的留恋之情,同时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挣扎。此外,该诗的结构紧凑,用字简练,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注释详情»
谢朓简介: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出身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的世家大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他是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他的诗作今存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