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及注释: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
关东:指中国东北地区。
义士:指有志向、有节操的人。
兴兵:发动战争。
讨群凶:讨伐恶势力。
初期:最初的阶段。
会盟津:指公元190年,袁绍在盟津召集各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
心在咸阳:指袁绍的真正目的是要夺取汉献帝所在的咸阳。
军合力不齐:指各路诸侯之间的矛盾和争斗。
踌躇而雁行:指军队行进时犹豫不决,缓慢前进。
势利使人争:指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会让人们争斗不休。
嗣还自相戕:指袁绍的儿子袁谭和袁尚之间的争斗,导致袁家内部自相残杀。
淮南弟:指袁绍的弟弟袁术。
称号:指袁术自称为皇帝。
刻玺於北方:指袁术在北方制造了自己的印章。
铠甲生虮虱:指战争导致士兵生活环境恶劣,铠甲上生满了虱子。
万姓以死亡:指战争导致无数百姓死亡。
白骨露於野:指战争中死去的士兵的尸骨散落在野外。
千里无鸡鸣:指战争导致生灵涂炭,鸡鸣不闻。
生民百遗一:指战争导致百姓死亡和流离失所,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幸存。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189年至公元190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末年的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汉灵帝去世,刘辩即位为少帝,然而宦官势力极力干扰朝政,导致被英雄豪杰所不满。于是何进等人联手谋划诛杀宦官,但是失败了。袁绍、袁术等东方各路军阀不满宦官势力的统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联合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西向讨伐董卓。
然而,这支联军中的各路将领都怀有私心,想要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所以不愿意齐心合力,一起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拒绝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不敢正面交锋,都惟恐自己的军队会受到损失。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非常不满联军的犹豫不决,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和在这个历史动荡时期中的正义立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军开始四分五裂,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门也开始争斗,导致全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这个历史事件中,佚名于公元190年写下了《蒿里行》作为对这一历史动荡的反思和诠释。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朴素的语言,展现了那个时期的历史真相和人民所承受的苦难,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悔恨和对家国的忧虑,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段历史的沉重和悲愤情绪。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蒿里行》是一首反映汉末时期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的挽歌。该诗描述了关东军阀们在袁绍领导下齐心协力,准备讨伐董卓,但由于各自为政、争夺利益,最终导致了内斗,世间百姓遭受不幸,死亡惨重的历史事实。
与《薤露行》类似,《蒿里行》也属于乐府诗的范畴。方东树指出,《蒿里行》与《薤露行》各有侧重不同,虽然二者并无直接连续性,但都可以作为反映汉末权力斗争、动荡不安的挽歌来欣赏。
在诗中,诗人借助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关东军阀们为了争夺权力而相互残杀的惨状,表现了怨愤和悲凉。作者通过对这个时代的刻画,既呈现出民不聊生的苦难,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真挚的爱国思念之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首诗充满了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
此外,该诗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一部社会风貌的写照。通过对那个年代内战的描绘,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那些无辜遭受战争摧残的普通民众充满同情之情,以及对身为文人的自身责任的反思和自省之声。
总之,《蒿里行》作为一首乐府挽歌,揭示了汉末时期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的历史真相,并以其朴实无华、含蓄隽永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历史的悔恨和对家国的忧虑,让读者深刻地体味到这段历史的沉重和悲愤。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
1. 仗义之士:指关东地区有志之士,意指他们心系天下,行事正义。
2. 订盟:订立盟约。
3. 同心:同心协力,齐心合力。
4. 董卓:汉末献帝时期权臣,曾挟持皇帝迁都,掌权数年,以暴虐著称。
5. 势利:指贪图权势、利益的行为。
6. 争夺:指为争夺某种利益而展开的斗争。
7. 残杀:指自相残杀。
8. 淮南:指中国古代地理中的淮南郡,现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带,当时袁术据此地称帝。
9. 傀儡皇帝:指袁绍用于掩护自己真实意图的假皇帝。
10. 皇帝印玺:指具有皇帝身份象征意义的印章。
11. 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表示士兵在战乱中日夜奔波而无法休息。
12. 虮虱:小型寄生虫,能使人感染疾病。
13.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形容战乱中死亡大量百姓,无法及时得到安葬。
14.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形容战乱带来的巨大灾难,死亡率之高。
译文及注释详情»
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他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