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译文及注释:
北往太行山,艰难险阻何巍巍!
羊肠小路曲折,车轮被摧毁。
树木萧瑟凋零,北风悲鸣不停。
熊罴蹲在我面前,虎豹夹道嘶啼。
溪谷人烟稀,雪花纷纷飘飞。
长叹远行艰辛,心中忧愁万千。
水深桥梁断,中途彷徨无依。
迷失方向困惑,黄昏无处栖息。
行程已经漫长,人马饥渴难挨。
背负担子采柴,手持斧子砍木。
悲叹《东山》诗,悠悠使我哀伤。
注释:
北上太行山:指向北上行走到太行山地区。
艰哉何巍巍:形容路途艰险,充满挑战。
羊肠坂诘屈:形容路途曲折狭窄,像羊肠子一样。
车轮为之摧:形容路途崎岖不平,车轮容易损坏。
树木何萧瑟:形容山区荒凉,树木凋零。
北风声正悲:形容北风呼啸,寒冷刺骨。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形容山区野兽出没,人类处境危险。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形容山区人烟稀少,冬季雪景美丽。
延颈长叹息:形容旅途劳累,心情沉重。
远行多所怀:形容旅途中思绪万千。
水深桥梁绝:形容路途险恶,桥梁断裂。
中路正徘徊:形容迷茫不知所措。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形容迷路,夜幕降临无处落脚。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形容艰苦的旅途中,必须自力更生。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引用《东山》诗,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题为《短歌行》的诗作,描绘了曹操在征战途中所遭遇的种种艰辛和思乡之情。整篇诗以“艰哉何巍巍”一句为总领,通过对征途所见的描述表现出诗者内心的纷扰和忧虑。在描写羊肠小路、北风呼啸、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踏雪无人迹等物象的同时,诗人表达了对长期征战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结束的渴望。
整篇诗尽管描述的是战争场景,但并不像一些其他的古代军事诗那样充满英雄主义的色彩。相反,诗人用真诚的笔触表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将自己置身于那个环境中,赤裸裸地抒发了内心的波动。诗人没有强作英豪之态,也没有过多夸张描绘战争的残酷,而是以质朴无华的语言,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中的语言简洁、直白明了,没有华丽的修辞和虚夸的言辞,使得整篇诗达到了一种凝重、朴素的效果。例如,“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这句简单而直白的描写,表现出北方冬日的寒冷和荒凉。而“羊肠小路”、“漫漫大雪”等字眼,则更加深入地展现了征途的险阻和艰难。
在表达对士兵渴望归乡的同情时,诗人并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将自己置身于战士之中,体察他们的苦难。这种同情心,使得整篇诗作更加真实,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
总之,这首《短歌行》凭借其真挚、凝重、质朴的语言和对珍爱生命、渴望和平的家国情怀的表达,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赏析详情»
鉴赏:
这首诗作是一篇反映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佳作。它以太行山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感情,展现了军队行军艰辛和环境恶劣的现实情况。
从开头的“北上太行山”开始,诗人用高大、险峻的山峦描绘了前方的路程,向读者展示了前方的道路异常曲折并充满艰险。接下来,诗人又通过“羊肠坂诘屈”来形容山路的狭窄和盘旋,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前方路途之艰辛。同时,“车轮为之摧!”这一句则表达了行军车队的困难和阻碍,烘托出军旅征战生活的残酷。
随后,诗人又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野兽当道来衬托行军之艰险。诗句“雪落霏霏,树木萧瑟,北风声悲”,借助景色阴沉、昏暗的描写手法,表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和不适宜行军的状况;而“豺狼当道,如何不战”,则反映了军队在荒凉的山区中面对野兽威胁时的顽强抵抗。
此外,诗人还通过交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类经历的意境,让读者在感受到环境的困难与残酷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行军过程中人们的坚韧与勇气。
总的来说,这首诗作通过景物和情感的结合,巧妙地表现出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惨烈和艰险,展现了一种坚定、不屈的精神境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介绍的是一首古诗的背景。这首诗名为《鞍马劝志》。据介绍,这首诗是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春,在征讨高干的途中所作。高干是袁绍的外甥,也是袁绍的下属,任并州牧。当时曹操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带着连年征战的疲惫,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率领大军北上作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在鞍马之上,随意吟咏,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情绪,写下了这首《鞍马劝志》。
此外,参考资料《韵语品汇 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也提到了一些该诗的历史背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高干受曹操武力所迫而归降,次年,高干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在壶关口。曹操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带领大军奔赴前线。当时的战争环境十分艰苦,曹操也备受疲劳和辛苦。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能够有心情写下这首诗,用诗歌来鼓舞士气,劝勉士兵,可谓不容易。
总之,《鞍马劝志》是曹操在征讨高干的途中所作的一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环境以及曹操的思想感情。同时,此诗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向北登上太行山,艰难呀,这山势多么的高耸。山坡上的羊肠小道弯曲不平,车轮都因此而摧毁。树木多么的萧条冷清,北风正传来悲伤的声音。巨熊盘踞在我们的前方,虎豹在路的两旁咆哮着。山谷中少有人居住,而且正下着大雪。伸长脖子眺望时,不禁深深叹气,这次远征,内心感触很多。我内心多么的郁抑不平,想要从这东边回去。深广的水面上并没有桥梁,路途中我们迟疑不前。因为困惑而迷失了原来的道路,接近天黑时,还找不到可以过夜的地方。走着走着已经走了好长一段日子,人与马也都饿了。我们担著行囊边走边捡取柴火,开凿冰块用来煮成稀饭。想起《诗经》里《东山》那首诗,让我产生连绵不绝的哀伤。
注释:
1. 太行山: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位于中国北方,横跨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区。
2. 羊肠小道:形容路窄弯曲,如同羊肠子一般曲折。
3. 萧条冷清:形容景象悄凉、寂寥。
4. 巨熊:指黑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之一。
5. 虎豹:指东北虎和东北豹,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物种。
6. 深广的水面:指某个水域的面积很大。
7. 桥梁:横跨江河、道路等的建筑结构,用于相互连接。
8. 迷失了原来的道路:形容因为方向感不好或其他原因而离开了原本的路线。
9. 稀饭:用米饭或杂粮煮成的稀糊状食品,常作为早餐或简餐。
10.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反映了周代早期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多方面内容。
译文及注释详情»
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他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