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拼音译文赏析

  • xiè
    lòu
  • [
    weì
    jìn
    ]
    cáo
    cāo
  • weí
    hàn
    niàn
    廿
    èr
    shì
    suǒ
    rèn
    chéng
    liáng
  • hóu
    ér
    guàn
    dài
    zhī
    xiǎo
    ér
    móu
    qiáng
  • yóu
    gǎn
    duàn
    yīn
    shòu
    zhí
    jūn
    wáng
  • bái
    hóng
    weí
    guàn
    xiān
    shòu
    yāng
  • zeí
    chén
    chí
    guó
    bǐng
    shā
    zhǔ
    miè
    jīng
  • dàng
    zōng
    miào
    fán
    sāng
  • yuè
    西
    qiān
    háo
    ér
    qiě
    xíng
  • zhān
    luò
    chéng
    guō
    weī
    weí
    shāng

原文: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译文及注释
只有汉朝的第二十二位皇帝,所担任的职务确实不良。
像猴子一样戴上皇冠,却只知道小心谨慎而不是谋求强大。
犹豫不决,最终因为狩猎而抓住了君王。
白虹贯穿天空,自己也先受到了灾难。
叛逆的臣子掌握了国家的权柄,杀害了君主,毁灭了京城。
帝国的基业被摧毁,宗庙被焚毁。
越国被迫西迁,号啕大哭而继续前行。
望着那洛阳城的城墙,微子为之哀伤。
注释:
惟:只有,仅有。
汉廿二世:指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
任:担任,执掌。
诚不良:真的很不好。
沐猴而冠带:比喻外表华丽却内在空虚、无能。
知小而谋强:只知道小打小闹,却想谋求更大的权力。
犹豫不敢断:犹豫不决,不敢下决定。
因狩执君王:趁着狩猎之机,抓住了君主。
白虹为贯日:形容天空中出现的白色弧形光线,通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己亦先受殃:自己也先遭受灾难。
贼臣持国柄:指篡权夺位的奸臣。
杀主灭宇京:杀害君主,毁灭都城。
荡覆帝基业:摧毁皇帝的基业。
宗庙以燔丧:指宗庙被烧毁,祖先的祭祀被中断。
播越西迁移:指汉献帝被迫流亡到越南。
号泣而且行:边走边哭泣。
瞻彼洛城郭:望着那洛阳城的城墙。
微子为哀伤:指古代传说中的微子,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而悲伤。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薤露》是乐府《相和歌·相和曲》中的一首歌曲,与《蒿里》一起用于表达古人出丧的悼念之情。传说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门人创作了这两首歌以表达哀悼之情。歌名中的“薤露”意为人的生命短暂如薤上的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很容易消散干掉。 曹操在写作时运用了这个古调,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文学风格。乐府本身就具有记录史实、抒发情感等特点,因此适合用来写时事,而且《薤露》本身也是一首表达哀悼王公贵人之死的歌曲。曹操用此歌表达了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的悲悼之情。这种借古谈今的写作手法可以称之为“借古乐府写时事”,是曹操所开创的。 简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做事又犹豫不决,致使君王(少帝)被劫。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杀害君主,焚烧东京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注释: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二十二世:指汉朝自刘邦建国到灭亡期间的皇帝数量。 何进:汉末名将,宦官出身,担任过大司马、卫尉等要职,但是其野心勃勃,奢侈享乐,最终被诛杀。 白虹贯日:一种不同寻常的自然现象,传说会预示不祥之事。 乱臣贼子:指对国家忠诚之心不坚定,为个人私利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的人。 董卓:三国时期的一位军阀,曾挟持汉献帝为傀儡皇帝,掌握实权,动摇了汉朝政权的根基。 献帝:汉朝最后一个皇帝,被董卓幽禁后被迫禅位,后被曹操扶持为少帝,最终西迁至长安,结束了汉朝400年的传统。 微子:商朝末期的一位贵族,是商纣王的弟弟,因悲愤而远离殷墟。 译文及注释详情»


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他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