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钻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踰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赏析: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文学成就得到历代人的高度评价。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却充满变数和波折,这让他倍感挫败。在其短暂、注定失败的“永贞革新”中,柳宗元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元”的抱负。然而,由于诸多不可抗力的因素,他的抱负最终化为泡影。
柳宗元在其文学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广博的学识、对世事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尤其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通过对西山的形态、地理环境、山水景观等方面的精彩描写,展现了自己出色的想象力和写作功力。文章中用“像蚂蚁窝,像蚂蚁洞”等比喻生动形象,充分表现了作者通晓自然的特点。同时,文章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厚意,他带着仆人攀升山顶,观赏周围的美景,心中充满欣慰和感动。这些细节塑造出了一个志在追求自由和享受人生的文学巨匠。
总之,柳宗元的文学艺术被历代人所传颂,他用文字描绘了光怪陆离的世界和丰富多彩的人性,展现了文学的无穷魅力。即便是在其政治事业的失败中,他依然保持着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仰。
赏析详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从我被贬谪到永州,心中一直忧虑不安。空闲时就和同伴漫步山林,到处游走,无所目的。爬高山,钻深林,越过曲折的山间小溪,欣赏奇异的山石,怡然自得。走到那些地方,我们就拨开野草,席地而卧,痛饮倒酒,直到醉倒。醉后枕靠着彼此在地上入睡,梦中则幻想种种。清醒之后便回家。本以为永州的山水只是这样,没想到还有一个奇特而别致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坐在法华寺西亭,远眺西山,方知它胜过其他山峦,大为称异。于是我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才决心不罢休地攀升至山顶。我跨坐在山巅上,环视四周,几个州的土地尽在眼底。山峦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形状复杂多变,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无不如此。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出众,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相同。在这里,我的身心已经几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详情»
《石涧记》译文:
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指激撞的水声,皆在床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注释:1、石渠:在现今云南省昆明市阳宗海流域的一条河流。2、土山:未考。3、交椅:指水流中央的岩石,形态各异,像交错叠放在一起的椅子。4、袁家渴:未考。5、百家濑:未考。6、石城村:未考。
本文描述了石涧的景色及其与石渠的关系。石涧位于土山北坡,比石渠水量大三倍。石涧以巨大的石头为水的底部,石头形态各异,像床、桌、门堂基石等。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受。在石涧的交椅之上,树木繁茂,石块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文中作者询问古人是否曾在此找到快乐,同时留下自己的足迹,期待以后的人能够相似体验。石涧与石渠有密切的联系,许多人在前往石涧或石渠时会先到达一处再到另一处。石涧源头的景色更为壮美,但路途险峻艰难。
《石涧记》译文详情»
《钴鉧潭记》注释及译文:
作者:柳宗元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钴鉧(gǔ mǔ)二字或指潭名,或指潭中产有锤状物(锤又称钴鉧),具体不详。在西山的西面:现在所在地未考。
钴鉧潭水由冉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峻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注释:1、冉水:流经今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通海县等地后汇入滇池的一条河流。2、钴鉧潭的形成:钴鉧潭是因冉水流经此处,沿岸磨蚀过度而形成的一个凹地。3、车轮般的漩涡:形如车轮的漩涡是由潭水流经石洞时,因受到进口水流的影响而旋转形成的漩涡。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注释:高台面,延伸栏杆:加高潭岸上的平台,向前伸出一段栏杆。2、泉水:泉水从高岩崖中井出,坠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3、中秋赏月:指辞旧迎新,仰望皓月的中秋佳节。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注释:1、夷人:古代对汉族以外其他民族的称呼。2、故土:指柳宗元的家乡河南开封府。
《钴鉧潭记》注释及译文详情»
《石渠记》译文:
我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
《石渠记》译文详情»
《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及译文:
作者:柳宗元
我寻找了八天后,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潭的西边二十五步处,有一个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水势湍急,深不见底。鱼梁上面有一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树木和竹子,丘中的石头或者骤然突起,或者兀然高耸,形成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形状,数不清。有的石头倾侧堆垒、趋下,好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石头猛然前突、攀登向上,像熊罴攀爬山峰。这个小丘很小,似乎可以放进袖子里面。我问小丘的主人情况,他回答说:“这是某个唐姓家族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但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他回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喜欢这个小丘,于是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和我一同游玩,我们都感到十分高兴,认为这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我们取来了工具,铲除败草,砍伐顽树,并燃起了大火焚烧一切荒废的东西。(顿时),美丽的树木就像挺立起来一样,秀美的竹林也因此浮现,奇峭的山石更加突出。从竹林和山石之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处高耸的山峰,云气缭绕,溪水潺潺流淌,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呈现出优美与欢愉的状态,展现在这个小丘之下。我们在丘上铺席展枕躺着,清凉、明爽的山水景象展现在眼前,清澈的流水之声传入耳中,广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在这里,深邃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只停留了不到十天。
《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及译文详情»
《小石潭记》注释及译文:
作者:柳宗元
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成林的竹子,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它们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的地方都没有。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身或现或隐,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我坐在石潭边上,这里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我题下字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一同作为随从跟着去的,有姓崔的。
《小石潭记》注释及译文详情»
《小石城山记》译文:
自西山路口向北行走,越过黄茅岭下行,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延伸,寻觅景致却无所获;另一条稍偏北、东折,行至四十步,突遇一河断路。沿路端部矗立一座石山,其巅部自然形成女墙与栋梁之形,旁又出一块似堡垒之石,其中有一洞,似乎门洞。望向内处,尽是漆黑无物,投入一小石,咚地一声水声响起,洪亮异常,久久不息。石山可曲折攀登登顶,站于山巅远眺万里。山上无泥土,却布满茂密的树木和竹林,质地坚硬、形态奇特,竹木分布疏密,高低错落,仿佛是人工布置。唉!我对老天的存在一直存有疑惑,而今在此感受更为确信:老天果真存在。然而,我不禁怀疑,为何老天不将这小石城山安置于繁华地带,却将它摆放于荒僻之地。即便千年万载,也没有一人能欣赏到它壮美的景象。这真是虚费心力、毫无意义,难道神明老天爷会这样做吗?恐怕他不会。但是,这座奇特的小石城山给予了我们深刻的震撼和敬畏。也许,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凡人铭记神灵的伟大和恩赐吧。
《小石城山记》译文详情»
《袁家渴记》注释及译文:
谓之「袁家渴」。据说他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但因为经商失利而变得一贫如洗,过着苦苦挣扎的日子。在这里,柳宗元见到了袁家渴,听闻了他的故事,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坚韧和不屈精神。他为袁家渴写下了这篇描绘永州美丽风景和人情风俗的文章。
然而,“袁家渴记”并非只是一篇描写风景的游记而已。正如柳宗元在文中所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多为独立自主、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依旧坚韧不拔,甚至在痛失家业时也从不向命运低头。这种人格力量,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通过对这个小小村落的描述,柳宗元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极其富有生命力和魅力的社会群体,而这也是我们今天追求的社会理想。
总之,“袁家渴记”是一篇既描绘了永州风景,也反映了当地人情的文章,更是一篇富有仁爱精神和生命力的传世之作。
《袁家渴记》注释及译文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以文学、思想、经学、宗教等领域的成就著称。后世编撰柳宗元作品《柳河东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