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译文及注释:
元和天子神武的姿态,那是谁呢?是轩辕和羲和啊。他们发誓要上雪列圣耻,坐在法宫中朝见四夷。淮西有贼五十年,封狼生貙,貙生罴。他们不依靠山河,而是占据平地,长戈利矛日日可麾。帝得到圣相的建议,贼斫他也不死,神扶持着他。他腰悬相印,作为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飘扬。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行。行军司马智勇双全,十四万众犹如虎貔。他们进入蔡州,缚住贼寇,献上太庙,功劳无与伦比,恩典无法计算。帝说:“你的功劳第一,你的从事更应该升迁。”他们拜稽首,蹈舞金石刻画,这是古代称之为大手笔的事情,不是一般的职司所能做到的。当仁不让,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说完之后,天子屡次点头称赞。公退斋戒,坐在小阁里,用大笔濡染,写下了《尧典》、《舜典》的字句,涂改了《清庙》、《生民》的诗句。文成破体,书写在纸上,清晨再次拜倒在丹墀上。他写了表,说自己比死还要昧着良心,咏颂神圣的功绩,刻在碑上。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句奇语重,喻者寥寥,但是有人诽谤他,说他是私心作祟。于是,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公的文章就像元气一样,早已经深入人的肝脾之中。汤盘孔鼎有述作,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些器物了,只有辞章留存。呜呼,圣王和圣相,相互烜赫,流传到淳熙年间。公的文章不仅不会被后人遗忘,而且还会被三五人相互攀追。愿意写下万本,诵读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起茧。这篇文章会传承七十二代,成为封禅玉检明堂基石。
注释:
注释:
元和天子:指唐宪宗李纯。
轩与羲:指传说中的轩辕和羲和,是中国古代的两位神话人物。
列圣耻:指列举圣人的功绩和品德。
朝四夷:指向四方各国朝贡。
淮西有贼五十载:指安史之乱后,淮西地区的盗贼问题长期存在。
封狼生貙貙生罴:指封狼居胥,生下了貙和罴,都是猛兽的名字。
长戈利矛:指长戈和利矛,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兵器。
神扶持:指神灵的保佑。
相印:指宰相的印章。
阴风惨澹:指阴沉的风和天色。
天王旗:指天子的旗帜。
愬武古通:指古代的军事法律。
牙爪:指军队的牙旗和爪牙。
仪曹外郎:指官职,是官府中的一种职位。
行军司马:指军队中的行军指挥官。
十四万众犹虎貔:指十四万士兵勇猛有力,如同老虎和豹子。
入蔡缚贼献太庙:指攻克蔡州,缚获叛贼,献俘于太庙。
功无与让恩不訾:指功劳无法与他人相比,恩惠也无法计算。
度功第一:指功劳排名第一。
从事愈宜为辞:指应该更加努力工作,不应该沾沾自喜。
金石刻画:指将功劳刻在金石上,以作纪念。
世称大手笔:指此事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不系于职司:指此事并非他的职责所在。
当仁自古有不让:指当有功劳时,应该谦虚让位。
颔天子颐:指点头称颂天子。
斋戒:指禁食和祷告。
大笔淋漓:指写字时笔力雄浑有力。
尧典、舜典、清庙、生民:指古代的经典和诗歌。
文成破体:指文学风格独特,不拘泥于传统的文体。
铺丹墀:指在地上铺上红色的绸布。
咏神圣功书之碑:指歌颂神圣功绩的碑文。
灵鳌、螭:指传说中的神兽,是中国古代的两种神话动物。
谗之天子言其私:指有人诬告他私藏财物。
长绳百尺拽碑倒:指用长绳拽碑文,但碑文太重,无法拽倒。
粗砂大石相磨治:指用粗砂和大石头磨治碑文,使其更加清晰。
汤盘孔鼎:指古代的铜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烜赫流淳熙:指唐朝时期的繁荣和盛世。
不示后:指此文不为后人所知。
三五相攀追:指后人互相追赶,争相超越。
口角流沫右手胝:指读书时口角流出口水,右手因写字而起了茧子。
传之七十有二代:指此文被传颂了七十二代。
封禅玉检明堂基:指将此文刻在封禅台和玉检坛上,作为明堂的基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元和天子(唐朝宪宗李纯)禀赋神武英姿,可比古来的轩辕、伏羲。他立誓要洗雪历代圣王的耻辱,坐镇皇宫接受四夷的贡礼。淮西逆贼为祸五十年,割据一方世代绵延。自恃强大,不去占山河却来割据平地;梦想挥戈退日,胆敢反叛作乱。圣君得到贤相名叫裴度,逆贼暗杀未成,自有神灵卫护。他腰悬相印,统兵上战场,天子的军旗在寒风中飘扬。得力的将官有、武、古、通,仪曹外郎任书记随军出征;还有那智勇双全的行军司马韩愈,十四万大军,龙腾虎跃陷阵冲锋。攻下了蔡州,擒住叛贼献俘太庙,功业盖世皇上加恩无限;天子宣布裴度功劳第一,命令韩愈撰写赞辞。韩愈在朝堂拜舞行礼接受诏命说歌功的文章他能够胜任。从来撰述都推崇大手笔,此事本不属佐吏的职司;既然自古有当仁不让的箴言,韩愈欣然领受圣上的旨意。天子听完这番言辞,频频点头大加赞许。韩公退朝后斋戒沐浴坐于小阁,笔蘸饱墨挥洒淋漓。推敲《尧典》《舜典》的古奥文字,化用《清庙》《生民》的庄严笔意。一纸雄文,别具一格,朝拜时铺展在玉陛丹墀。上表说“臣韩愈冒死呈览”,歌颂圣君贤相的功业,刻写在石碑之上。碑高三丈字大如斗,灵鳌驼负,螭龙盘围。文句奇特语意深长,世俗难以理解;有人便向皇上进谗,诬蔑此文偏私失实。百尺
注释:
1. 元和:唐朝宪宗李纯的年号。
2. 神武英姿:指皇帝具备超凡脱俗的英俊形象。
3. 轩辕、伏羲:古时候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华夏族的始祖。
4. 洗雪历代圣王的耻辱:指要消除历代圣王的失败和不足之处,使自己成为称职的君主。
5. 四夷的贡礼:指四方诸侯向中央进贡的礼品。
6. 逆贼:反叛政府的罪犯。
7. 割据一方:指逆贼在某个区域内控制局面,自立为王。
8. 世代绵延:指逆贼一代接着一代,世世代代地持续存在。
9. 自恃强大,不去占山河却来割据平地:指逆贼虽然实力雄厚,但只占据了平原地区而并未占领山岳地区。
10. 梦想挥戈退日:指逆贼希望能够打败外来侵略,保卫本土。
11. 圣君:即唐朝宪宗李纯。
12. 贤相:指依据能力和忠诚而聘用的高级官员。这里指裴度。
13. 相印:指官员的印章,代表权威。
14. 统兵上战场:指负责统帅军队并亲自上阵作战。
15. 蔡州:古代行政区域,在今天的河南省信阳市一带。
16. 仪曹外郎:唐朝官制中的一种官职,掌管朝廷仪仗事务。这里指任书记。
17. 智勇双全的行军司马韩愈:即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被任命为九门提黄公。
18. 龙腾虎跃陷阵冲锋:比喻军队勇猛冲击敌阵。
19. 献俘太庙:指将俘虏献给皇帝祭祀先祖。
20. 刻写在石碑之上:将功劳刻在石头上以示纪念。
21. 碑高三丈字大如斗:指石碑高达9米,字体巨大。
22. 灵鳌驼负,螭龙盘围:指石碑上雕刻的龙、鳌、螭等神兽装饰。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佚名这篇鉴赏文章是对唐代文学家韩愈所撰写的《平淮西碑》的评价。全文旨在记叙该碑文的始末,推崇其典雅及价值,并强调比较公允的态度。文章情意深厚,笔力矫健,在艺术风格上受到韩愈《石鼓歌》的影响。
该碑文记录了唐代元和年间裴度率军平定淮西地区,李愬在破蔡州时生擒叛贼吴元济的过程,并引起了宪宗韩愈以及李商隐的不同观点与反应。作者认为,《平淮西碑》突出了裴度在执行宪宗旨意后的运筹帷幄,但没有特别铺张李愬或裴度的伟绩,而且态度比较公允。此外,文章还指出,李愬的妻子曾进宫诉说碑文不实,导致宪宗命令重新撰写碑文,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观点。
在此背景下,李商隐的一首诗完全赞同韩愈的观点,表达了对《韩碑》被磨去的愤慨和对这篇碑文的更深层次歌颂。佚名文章认为,该诗是一则历史,基本上是叙述性的,但是其中情感深刻,包含一些名句至今为人传诵。
综上所述,佚名的这篇鉴赏文章评价了《平淮西碑》的价值,同时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中进行鉴赏,并且展现了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文学家们不同声音的特点。
鉴赏详情»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代表作品如《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乐游《嫦娥》原》《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