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及注释: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下诏宫官牵车西去取汉孝武捧露盘的仙人,欲立于前殿。宫官拆开盘子,仙人被带走,仙人潸然泪下。唐朝的诸王孙李长吉因此作了《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的刘郎是个秋风客,夜里听到马嘶声,却看不到马的踪迹。画栏上挂着桂树,秋香袭人,三十六宫的土花也变成了碧色。
魏官牵着车,指向千里之外,东关的酸风刺痛了眼睛。汉月空空地从宫门中出来,回忆起君子的清泪,就像铅水一样沉重。
衰落的兰花送别客人,咸阳道上天若有情,天亦老。独自携着盘子出了月荒凉,渭城已经远去,波声微小。
注释:
魏明帝:魏国的一位皇帝。
青龙元年八月:指魏明帝在位的第一年的八月。
诏:皇帝的命令。
宫官:宫廷中的官员。
牵车:用绳子牵引车辆。
汉孝武:汉朝的一位皇帝。
捧露盘仙人:传说中的仙人,手持一盘露水。
欲立致前殿:想要将仙人立在前殿上。
拆盘:取下盘子。
临载:即将离开。
潸然泪下:流下悲伤的泪水。
唐诸王孙:唐朝时期的王族后代。
李长吉:唐朝时期的诗人。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长吉所作的一首诗歌,讲述了仙人离开汉朝的故事。
茂陵刘郎:指刘义隆,他的墓葬位于茂陵。
秋风客:指在秋天来到茂陵的游客。
马嘶:马儿的叫声。
晓无迹:天刚亮,还没有人迹。
画栏:围绕墓葬的栏杆。
桂树:一种香气浓郁的树木。
悬秋香:指桂树的香气。
三十六宫:指古代帝王的后宫。
土花:指一种生长在土地上的花卉。
碧:绿色。
魏官:魏国的官员。
指千里:指向千里之外。
东关:城门的一种。
酸风:刺鼻的风。
射眸子:刺激眼睛。
汉月:指汉朝的月亮。
出宫门:离开宫殿。
忆君:想念亲人或爱人。
清泪如铅水:流下的泪水像铅一样沉重。
衰兰:指已经凋谢的兰花。
送客:为客人送行。
咸阳道:通往咸阳的道路。
天若有情天亦老:天空虽然没有感情,但时间会让它老去。
携盘:手持盘子。
独出:独自出门。
月荒凉:月亮孤独冷清。
渭城:渭河畔的城市。
已远:已经很远了。
波声小:河水的声音很小。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注释:
1. 魏明帝:魏国皇帝,字显祖,名曜,391年出生,公元423年即位,425年去世。
2. 青龙元年:公元424年。
3. 捧露盘仙人:据传是汉代的仙人,常常按时献上一盘露水。
4. 前殿:皇宫殿堂的前面。
5. 既:已经。
6. 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泪下:落泪。
7. 李长吉:唐朝宗室,唐太宗之孙。
8. 金铜仙人辞汉歌:《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长吉为了表达对捧露盘仙人离开的惋惜和怀念而写的诗歌。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
注释:
1. 茂陵:晋惠帝司马衷之墓,位于西安市临潼区。
2. 刘郎:指司马衷,晋惠帝之子,因被废黜而没落。
3. 秋风过客:比喻时光匆匆流逝。
4. 神马:传说中有神力的马。
5. 桂树:秋天开花,产生香气。
6. 三十六宫:古代宫殿之一,现在已经不存在。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
注释:
1. 魏国:公元386年-534年存在的一个朝代。
2. 铜人:古代用铜制成的雕像或人像。
3. 异地:指距离本地比较远的地方。
4. 朝夕:天亮到天黑的时间,比喻长时间相处。
5. 汉月:指农历九月。
6. 铅水的泪滴:形容很多、很沉重的眼泪。
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注释:
1. 兰草:秋天凋谢的植物之一。
2. 远客:离别的客人。
3. 咸阳:古代城市,位于陕西省咸阳市。
4. 古道:指古代交通线路。
5. 上天:指上帝。
6. 盘儿:一种形状比较特殊的器皿,在古代常用于盛酒。
7. 渭水:黄河最大的支流之一,流经陕西省。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李贺所写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创作背景。据朱自清在《李贺年谱》中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13年(唐元和八年)所作。当时,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在途中所作此诗。李贺在写这首诗时,心情百感交并,寄托着自己的悲愤于金铜仙人耳中。
但是,这首诗写作时间距离唐王朝的覆灭尚有九十余年,李贺产生兴亡之感的原因,应该联系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与体味。自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爆发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贺所处的“唐诸王孙”的贵族家族,也已经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李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
然而,进入京城后,李贺却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终含愤而去。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李贺以自己的悲愤之情,借助金铜仙人,寄托了自己对失落的王朝和家族的思念与牵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兴旺的祖国和人民幸福的一份期盼。这首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家国情怀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表达了李贺无尽的憧憬和不屈的斗志。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但是现在只有诗的前半部分得以流传。在这首诗中,主要描写了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的感受以及对亡国之痛的表达。整首诗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着明显的主题和情感。
首先,前四句话表达了韶华易逝,人生难久的感叹。用汉武帝的例子,表明即使是那些伟大的人物,终究也要功名不再,最终归于尘土。通过这个例子,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理解和思考。而对汉武帝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称呼,则体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非传统思想的精神。
其次,接下来的四句话是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感受的拟人化描写。在这里,诗人对金铜仙人潸然泪下、欲语无声的情感描写相当生动。金铜仙人的情感,不仅是出于身世之悲,更有着家国之痛。特别是“酸”、“射”两个字,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情感的矛盾。
最后,末四句是描写金铜仙人离开汉宫后的旅途画面。通过描写路旁的景物,如衰落的兰花和苍天之下的远景,概括了金铜仙人的离去和亡国之痛。尤其是“衰兰”一语,含义丰富,首先是形象的写照,传神地描述出衰败的景象,其次个人对萎靡不振的状态万分自觉,因愁苦而“衰”,从而更生动地表达出李贺作为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怀恋与不舍。
总体来说,《金铜仙人辞汉歌》是一首富有思想性、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诗篇。它以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对于韶华易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悟,描绘了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的感受,爆发出强烈的亡国之恸和移徙之悲。
赏析详情»
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鬼”或“诗仙”。出身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因此后世称他为李昌谷。李贺生活贫困,抑郁感伤,焦思苦吟,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的心情,但他的诗仍然闪着奇光异彩,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公元816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