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闻笛》拼音译文赏析

  • chūn
    wén
  • [
    táng
    ]
  • hán
    shān
    chuī
    huàn
    chūn
    guī
    qiān
    xiāng
    kàn
    leì
    mǎn
  • dòng
    tíng
    qióng
    yàn
    dài
    tiān
    míng
    jìn
    beǐ
    feī

原文: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译文及注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寒山吹笛声声响,唤回春天来到这里。迁客相互望着,泪水满布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洞庭湖畔,一夜间无数候鸟,不等到天亮就纷纷向北飞去。
注释:
寒山:指一个山名,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

吹笛:吹奏笛子。

唤:呼唤,召唤。

春归:春天归来。

迁客:迁徙的人,指旅客。

相看:相互注视。

泪满衣:眼泪流满了衣服。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和江苏省交界处。

无穷雁:无数的候鸟,指大雁。

不待天明:不等到天亮。

尽:全部,完全。

北飞:向北飞行。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寒山、笛子、春回大地、谪迁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在[[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F%92%E5%B1%B1)]寒山吹着笛子呼唤[[3](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A5%E5%9B%9E%E5%A4%A7%E5%9C%B0/10374052)]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其中,“寒山”指唐代著名诗人寒山寺慧林禅师;“笛子”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2](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zi_(instrument))];“春回大地”是指好像春天又回到大地[[3](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A5%E5%9B%9E%E5%A4%A7%E5%9C%B0/10374052)];“谪迁”是指被流放或贬职,远离故土[[4](https://mcidian.qianp.com/ci/%E8%B0%AA%E8%BF%8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和同胞的同情和悲痛之情。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其中,“洞庭湖”是位于中国湖南省的著名淡水湖泊,素有“江南天池”之称。在这里停留的大雁,暮色降临后就“急切”[[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F%92%E5%B1%B1)]地准备继续北飞,这揭示了大自然中春天到来的节奏和规律。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春夜闻笛》是一首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唐代五言绝句。 诗歌通过描写夜晚听到寒山吹奏笛子的情景,借喻大雁北归,表达了迁客对归乡的向往和无奈。 诗歌在描写环境时,用“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四个字,准确地描述了春天刚来临,大地还没有完全苏醒,夜晚依然寒冷的场景。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听到了寒山所吹奏的笛子声,似乎仿佛是那羌笛在呼唤春回大地,而整个氛围则让人有如置身大漠。此处情景的描写,深刻地勾勒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使读者感触深刻。 接下来,诗人又将笛声和大雁北归的传说进行对比。在诗人看来,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而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种比较,既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节令的认识,又寄托了迁客对归乡的渴望。此处运用了寓意的手法,让诗歌的意蕴更加深刻。 最后,诗歌通过“怨望”二字,再一次表达了诗人不得不离乡背井、流落异地的无奈。而在整首诗中,诗人隐含自己所处的境况,对南北之别、家国情怀的反思也在字里行间之间。整首诗虽只四句,但是精心构思,情感细致,表达了对迁客与大雁的比拟与思考,呈现出一种无奈和遗憾的情愫,令人动容。 鉴赏详情»


李益简介: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出生于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考取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游历诗文,作诗及散文,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