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
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
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
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
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
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
去矣难重陈,飘然自兹始。
游梁且未遇,适越今何以。
乡山西北愁,竹箭东南美。
峥嵘缙云外,苍莽几千里。
旅雁悲啾啾,朝昏孰云已。
登临多瘴疠,动息在风水。
虽有贤主人,终为客行子。
我携一尊酒,满酌聊劝尔。
劝尔惟一言,家声勿沦滓。
译文及注释:
大夫打败了东胡,胡人的尘土都不敢再起。
胡人在山下哭泣,胡马在海边死去。
部曲中的公侯都被尽杀,舆台上也只剩下朱紫色的衣袍。
当时有功勋,但末路却被谗毁。
转战于燕赵之间,剖符括苍山。
弟兄们不要相见,亲族们远离枌梓之地。
不改变心中的青云之志,仍然招募布衣之士。
平生怀着感激之情,本想等待知己的到来。
现在已经离开了,难以再重述。
漂泊中还未遇到梁国的知音,现在在越国又该如何生活。
故乡的山峦在西北方向令人愁苦,而东南方向的竹箭却美丽无比。
峥嵘的缙云在远方,苍莽的风景有几千里。
旅途中的雁儿悲啾啾,不知朝与暮已经过去。
登高望远,多有瘴疠之地,只能在风水之中行动休息。
虽然有贤明的主人,但终究是客行之子。
我带着一杯酒,满饮劝你。
劝你只有一句话,不要让家声沦为废物。
注释:
大夫:指古代的高级官员。
东胡: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胡尘:指东胡的尘土。
胡人:指东胡的人。
山下哭:指东胡的人在山下哭泣。
胡马:指东胡的马。
海边死:指东胡的马死在海边。
部曲:指大夫的部下。
公侯:指大夫的部下中的高级官员。
舆台:指大夫的官职。
朱紫:指大夫的官服颜色。
勋业:指大夫的功绩。
末路:指大夫的晚年。
遭谗毁:指大夫受到诽谤和毁谤。
转旆:指改变旗帜的方向。
燕赵:指古代的两个国家,现在的河北省和山西省。
剖符:指分封土地。
括苍里:指治理边疆。
弟兄:指兄弟。
亲族:指亲戚。
枌梓:指故乡。
不改青云心:指不改变追求升官发财的心。
仍招布衣士:指仍然招募穿着布衣的人为部下。
怀感激:指怀着感激之情。
候知己:指等待知己的出现。
飘然:指轻松自在的样子。
游梁:指游历梁国。
越:指越国,现在的浙江省。
乡山:指故乡的山。
枝箭:指竹子和箭。
峥嵘:指高耸的山峰。
缙云:指山的云雾。
苍莽:指广阔的荒野。
旅雁:指迁徙的雁。
悲啾啾:指悲伤的叫声。
朝昏:指早晚。
瘴疠:指瘟疫。
动息:指生死。
风水:指风和水的方向和位置。
贤主人:指有才德的主人。
客行子:指旅行的人。
一尊酒:指一杯酒。
满酌:指满满的倒满酒杯。
聊劝尔:指随便劝慰你。
家声勿沦滓:指不要败坏家族的声誉。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大约作于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此诗是高适送别族侄式颜前往括州的赠别诗。全诗从张守珪的业绩入手,先称赞了他的辉煌成就,用了不少溢美之词,然而随即又叹息他遭贬之苦,表现出深深的惋惜之情。即便如此,作者对张守珪既身遭遇而志不堕的坚定、顽强精神十分称许,甚至把这种精神看作有价值追求的鲜明品质。接着,针对族侄被招又感艳羡而要去追求自己的前程这一情境,作者却通过曲折地铺陈前途多曲折的事实进行谆谆教诲,言辞恳切,令人感奋。最后挥酒劝别,一句“家声勿沦滓”,在全篇曲折行文之末陡然提出,收煞有力,恰如一声惊雷,振聋发聩。整首诗通过写张守珪及族侄两者的经历与遭遇,道出了此时大唐官场的沉浮和荣辱,更体现了作者对于那个虽然充满曲折但仍然具有可追求价值的时代的深刻思考。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张将军往东击 擊 (jī)
胡军击溃了 擊潰 (jī?kuì)
在边境惹是生非 惹是非 (rě?shìfēi)
胡族人民只能痛苦地 痛苦 (tòng?kǔ)
功勋显著被封为公侯 封 (fēng)
地位低下的人 地位低微(dìwèi dīwēi)
遭到谗言陷害 譖言 (zé?yán)陷害 (xiànhài)
屯兵于北国边境 屯兵 (túnbīng)
被贬到括苍一带任职 貶職 (biǎn?zhí)
青云展翅 青云之志 (qīngyúnzhīzhì)
重用 任用 (rènyòng)
巍峨高耸的缙云山 缙云山 (jìn?yún?shān)
旅途中大雁啾啾地悲鸣 悲鳴 (bēimíng)
山川湿热之气 潮濕之氣(cháoshī zhī qì)
玷辱了我们家的名誉 玷辱 (diàn?rǔ)
译文及注释详情»
高适(704—765年),唐朝边塞诗人.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早年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后出任封丘县尉。安史之乱期间,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又担任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长于古风、乐府,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