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及注释: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故园:故乡;渺:遥远;何处:何方;归思:思乡之情;方:仍然;悠哉:悠闲自在。
汉字译文:故乡遥远何方,思乡之情仍在悠闲自在。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淮南:指淮南地区;秋雨:秋季的雨;夜:晚上;高斋:高楼;闻:听到;雁:候鸟。
汉字译文:淮南秋季的雨夜,高楼之上听到候鸟的声音。
注释:
故园:指故乡,即出生地或长大的地方。
渺:遥远、模糊。
归思:思念故乡。
悠哉:悠闲自在的样子。
淮南:指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区。
秋雨:秋季的雨。
高斋:高楼的书房。
闻雁来:听到雁鸣声,表示秋天已经到来。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这首佚名的诗以怀乡之情为主题,描述了作者远离家乡的寂寞和思念。诗中的“故乡遥远,模糊不清”,表达了作为流浪者的作者对于家乡难以捉摸的感觉,仿佛他认为自己已经远离家乡太久了,对家乡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但是,即使身处陌生的地方,作者依然对于回归故乡的想象和渴望不断的滋长着。
接下来,诗中的“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描绘了当前环境下的冷酷、荒凉和孤独,而“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则意味着希望与慰藉,就像是大雁的叫声,从远处传来,即使在黑暗和孤独之中,也依然有着生命和希望的存在。
整首诗字译简练,情感真挚,纤细而真实地展现了作者流浪在外时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恋,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在万物沉寂的夜晚中,内心的强烈感受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译文详情»
赏析:
这首佚名古代的五言绝句《闻雁》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时的孤独和对故土的思念。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大雁经常成为游子怀念家乡的象征。诗人在秋雨之夜,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远离家乡的苦楚。此时诗人内心的感触超越了常人。
沈德潜曾评价这首诗为“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他认为作者保持了绝句含蓄和舂容的特点,同时运用了古诗的句式、语言和表现手法,构成了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中语言朴质自然,避免过大的跳跃,没有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的诗风不同。
诗的第一句“渺茫天涯何处是,因杳寄书寻不着”,通过“渺”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和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整首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总之,《闻雁》以简洁自然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楚与思乡之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它的艺术风格独具匠心,是一首深具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经典诗篇。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约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由尚书比部员外郎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后不久所作。诗人在离开长安远赴滁州的途中,在一个秋雨淅淅沥沥的夜晚独自坐在高斋中,听着雨声和飞过天空的雁儿,在孤寂中感受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安。这样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激发了他远离故土、孤身一人的心情,写下了这首《闻雁》。
虽然诗人身处高斋中,但他不断地思考故乡的风景和亲人,因距离遥远而不能回去。这种思绪无限延伸,让他感慨万千。当他的思绪到达顶点之时,突然听到了从天上传来的雁鸣声。在深夜的雨中,这声音显得十分清晰,令诗人更加思乡,激起内心深处的情感。最后,诗人转身黯然离开,不再言语,留下读者自己去感受和领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体现了一位远离故土、孤身一人的归乡思念之情,表达了远行者的无尽惆怅。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自然元素与人文情感相结合,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情感氛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妙的印象。同时,这首诗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优秀的代表,经久不衰地传承至今。
创作背景详情»
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歌风格恬淡高远,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因此被称为“韦苏州”。他的诗作被收入《韦江州集》、《韦苏州诗集》和《韦苏州集》三部作品,共计23卷,其中散文仅存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