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译文及注释: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蝉鸣声响彻空旷的桑林,八月的寒风吹过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出塞入塞,感受到寒冷,到处都是黄色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历来在幽州和并州的旅客,都一起经历了风沙的岁月。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不要学那些游侠儿,自夸自己的紫色骏马好。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王昌龄所写的《边塞词》是一首反战主题的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秋景、戍边征人以及讽刺市井游侠,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歌开篇描写了知了在枯秃的桑林中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这样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肃杀的秋景。接着,诗人通过出塞后再入塞、处处黄芦草等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边塞之地的荒凉和残酷。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等形象都是中围古代诗歌中富有悲情的代名词,这些形象也为反战主题作了铺垫。
接下来诗人又写到了戍边征人,表现了他对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而奋斗终老的人们的同情。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无奈和悲伤。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与前面写边塞秋景、戍边征人形成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反战情绪。
总之,《边塞词》通过边塞秋景、戍边征人和讽刺市井游侠等形象,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无奈和悲伤,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充分展示了王昌龄反战主题的作品特色,也体现出唐代诗歌的深邃感人的艺术风格。
鉴赏详情»
王昌龄(?-756年?),字少伯,行大,太原郡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曾任龙标县尉。唐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他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因其善写场面雄阔的边塞诗,而有“诗家天子”(或作“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世称“王江宁”。著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