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拼音译文赏析

  • zèng
    ān
    èr
    shēng
  • [
    sòng
    ]
    céng
  • zhào
    jùn
    shì
    zhī
    tóng
    nián
    yǒu
    shǔ
    shū
    zhì
    jīng
    shī
    chèng
    shǔ
    zhī
    shì
    yuē
    shēng
    ān
    shēng
    zhě
    ér
    shēng
    xié
    wén
    shǔ
    shí
    wàn
    yán
    ān
    shēng
    xié
    wén
    shǔ
    qiān
    yán
    wén
    chéng
    hóng
    zhuàng
    jùn
    weǐ
    shàn
    fǎn
    chí
    chěng
    qióng
    jìn
    shì
    ér
    cái
    zhī
    fàng
    zòng
    ruò
    zhě
    èr
    shēng
    weì
    kuí
    zhī
    shì
    ér
    jūn
    weì
    shàn
    zhī
    rén
    zhě
  • qǐng
    zhī
    shēng
    jiāng
    líng
    cān
    jūn
    jiāng
    xíng
    qǐng
    yán
    weí
    zèng
    yuē
    zhī
    zhī
    shēng
    zhī
    xīn
    nǎi
    jiāng
    yán
    xiāng
    qiú
    wài
    xié
    shēng
    yuē
    shēng
    ān
    shēng
    zhī
    xué
    wén
    zhī
    rén
    jiē
    xiào
    weí
    kuò
    jīn
    qiú
    zhī
    yán
    gài
    jiāng
    jiě
    huò
    rén
    wén
    zhī
    ér
    xiào
  • shì
    zhī
    kuò
    shú
    yǒu
    shèn
    zhī
    xìn
    ér
    zhī
    shì
    zhī
    zhì
    dào
    ér
    zhī
    tóng
    suǒ
    kùn
    jīn
    ér
    zhī
    shì
    zhī
    kuò
    shú
    yǒu
    shèn
    jīn
    shēng
    zhī
    wén
    jìn
    zhī
    xiǎo
    zhě
    ěr
    huàn
    weí
    xiào
    zhī
    rén
    ruò
    zhī
    shǐ
    使
    shēng
    chí
    yán
    ér
    guī
    qiě
    chóng
    zuì
    yōng
    zhǐ
    xiào
  • rán
    ruò
    zhī
    shēng
    jiāng
    yán
    zaī
    weì
    zhī
    weí
    shàn
    huàn
    ruò
    weì
    weí
    shàn
    yǒu
    shì
    weí
    yǒu
    tóng
    dào
    shēng
    jiě
    rén
    zhī
    huò
    shì
    yān
    néng
    ér
    zhī
  • suì
    shū
    zèng
    èr
    shēng
    bìng
    shì
    jūn
    weí

原文: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译文及注释
赵郡的苏轼,是我同年的朋友。他从蜀地写信给我,提到了蜀地的两位才子,一个叫黎生,一个叫安生。后来黎生带着他的数十万言文集,安生也带着他的数千言文集,送给了我。读了他们的文章,真是博大精深,反复推敲,涵盖了各种事理。但他们的才华放纵,似乎无法极限。这两位才子确实是非常杰出的人物,而苏轼也是一个善于识人的人。

不久,黎生要去补充江陵府司法参军,他请求我给他写一些话作为赠言。我说:“我已经在心里认识你了,为什么还要用言语来寻求外界的认可呢?”黎生说:“我和安生的学问都是文学,我们的乡里人都嘲笑我们太过迂腐。现在我请求你的话,是想解开乡里人的疑惑。”我听了,自嘲地笑了起来。

世间有多少人比我更迂腐呢?我知道古代的道理,但不知道是否符合现代社会;我知道道路的志向,但不知道是否与世俗相同。这就是我为什么困于当下而不自知的原因。世间有多少人比我更迂腐呢?现在黎生的迂腐,只是因为他的文学不符合世俗,这只是小问题,担心被乡里人嘲笑而已。但如果是我这样的大迂腐,如果黎生带着我的话回去,恐怕会更加得罪人,不仅仅是被嘲笑而已。

那么我对黎生应该说些什么呢?如果我说我的迂腐是好的,那么他们的问题就会像我一样;如果我说我的迂腐不好,那么我就会违背古代的道理,离开了道路,走向了世俗。如果黎生不急于解开乡里人的疑惑,那么他一定会选择并采纳我的话。

最后,我写了一封信送给了黎生和安生,并让苏轼看看,问他这样做是否合适。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本文是一篇文学鉴赏,作者通过《论迂》来揭示出当时社会风气的浅薄和谬误。文章从黎、安二生的由来入手,介绍了他们因为“学于斯文”而受到“里人”的讥笑,随后通过对“迂阔”这一词的解释,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执著的信念的肯定。同时,文章也提出了正确的观点和信念应该得到坚持的呼吁。 在文中,作者采用了正话反说、委婉表达等手法,极力铺陈黎、安二生的文才,从而显示他们内在的锋芒。通过对“迂阔”的分析,作者认为,正确的观点和信念应该得到坚持,而这种迂阔的表现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文章也暗示出当时社会的谬误和浅薄,这种不直接抨击时弊而从侧面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此外,本文还包含了深刻的意境,愤世之气在其中有所表现。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深蕴之中尽显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总体来说,本文既揭示了社会的谬误,又肯定了正确的观点和信念的坚持,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表达手法,令人印象深刻,值得珍藏。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治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067年,苏轼应黎生之求而写下了这篇赠序。黎安二生是苏轼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两人从四川带着自己的文章来到京城,正好碰上了曾巩。这场相遇也被称为“以文会友”。不久之后,黎安二生得到了江陵府司法参军一职,他准备前往任职。在他行前,应黎生之请,曾巩为他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表达了对黎安二生的敬意和祝福。这篇赠序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难忘的历史时刻。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
赵郡苏轼,是我与他同时参加科举考试的同窗。他从蜀地写信来到京城,赞扬了当地的学士黎生和安生。不久后,黎生和安生带着数十万字的文章和几千字的文章来看我,这些文章气势恢宏,风格雄伟,善于分析辨证,言辞深刻。他们非常有才华,笔力奔放,似乎无法估量。他们确实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轼也是一个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之后,黎生被任命为江陵府司法参军,在离开前,他让我写几句话送别。我说:“我已经了解你了,还需要用言语表达吗?”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但同乡邻里都嘲笑我们说我们迂腐。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帮我们打破误解。” 我听了,就笑了。世上比我更迂腐的人,还有谁呢?我只知道信仰古训,但不懂得迎合当世;我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但不懂得顺应社会。这就是为什么我困惑到现在而还不知道原因的缘故。那些人认为黎生和安生迂腐,只是因为他们的文章不符合社会风尚,这只是小小的迂腐罢了,还担心被同乡嘲笑。我比他们更迂腐,如果你们把我的话带回去,那么你们将面对更多的责难,不只是嘲笑罢了。既然这样,我就给他们写几句话吧: 译文详情»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别号南丰先生。他出生于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一个学者世家,在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并在北宋政治与文化领域中崭露头角,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学富五车,思想广博。他尤其重视道德伦理和人性之美的追求,主张“孝、悌、忠、信”与“仁、义、礼、智”两方面的教化。曾巩的散文高度融合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魅力。他的代表作品有《郢门赋》、《咏史》、《梦溪笔谈》等,这些作品不仅对当时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据传,曾巩逝世于1083年,享年65岁。他一生贡献卓越,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被誉为“南丰七曾”之一,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