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拼音译文赏析

  • yǒng
    liǔ
  • [
    sòng
    ]
    céng
  • luàn
    tiáo
    yóu
    weì
    biàn
    chū
    huáng
    dōng
    fēng
    shì
    biàn
    便
    kuáng
  • jiě
    feī
    huā
    méng
    yuè
    zhī
    tiān
    yǒu
    qīng
    shuāng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相关标签:春天古诗三百首咏物

译文及注释
乱条犹未变初黄:凌乱的枝条还未完全变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依靠东风的力量就变得狂热起来。
解把飞花蒙日月:解开束缚的花瓣在日月间飞舞。
不知天地有清霜:不知道天地间是否有清晨的霜气。
注释:
乱条:指乱舞的柳枝。

犹未变初黄:还没有完全变成浅黄色。

倚得东风势便狂:倚靠着东风的力量,就变得狂热起来。

解把飞花蒙日月:解开飞舞的花瓣,遮蔽了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不知道天地间是否有清晨的霜气。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歌以柳絮飞花的景象为主题,描述了东风相助下柳絮铺天盖地,狂飘乱舞的生动景象。作者通过抓住事物的特色,将其性格化,并刻画出一个得志后变得猖狂的形象。此外,诗人运用“未变初黄”描绘了这首诗歌发生的季节和环境,将读者引入到春天的氛围中。 但是,作者在第四句“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中,对柳树的愚蠢和可笑进行了嘲讽。通过比喻柳絮如此茂盛,却并不能阻挡时间流逝,警示人们珍惜眼前时光,不要被眼前的得意冲昏了头脑,忘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整首诗用抒情手法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势利小人的看法。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既是吟咏大自然的一种手法,也是为了针对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在这种意义上,这首诗成为一个警示和批评的作品,在咏柳与讽世之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 总之,这首诗歌以自然景色为基础,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为中心,既反映了自然界的美好和无常,也颇具深意地表达了人生哲理,是一篇值得我们深入品味的佳作。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曾巩、汉字译文、注释、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 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 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杂乱:指柳树枝条的纷乱无章。 柳枝条:柳树的枝条,形容柳树枝条纷乱。 狂扭乱舞:形容柳树枝条在风中的狂乱摆动。 飞絮:柳树飘落的细小物件,如绒毛等。 想蒙住日月:比喻柳树的飞絮密密匝匝,非常茂盛,甚至阻挡了阳光。 天地:泛指宇宙。 秋霜:指秋天的霜冷,比喻一切都是短暂的,万物无常,后面是对“蒙住日月”的否定和警示。 译文及注释详情»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别号南丰先生。他出生于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一个学者世家,在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并在北宋政治与文化领域中崭露头角,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学富五车,思想广博。他尤其重视道德伦理和人性之美的追求,主张“孝、悌、忠、信”与“仁、义、礼、智”两方面的教化。曾巩的散文高度融合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魅力。他的代表作品有《郢门赋》、《咏史》、《梦溪笔谈》等,这些作品不仅对当时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据传,曾巩逝世于1083年,享年65岁。他一生贡献卓越,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被誉为“南丰七曾”之一,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