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欧阳舍人书》拼音译文赏析

  • ōu
    yáng
    shè
    rén
    shū
  • [
    sòng
    ]
    céng
  • dùn
    shǒu
    zài
    bài
    shè
    rén
    xiān
    shēng
  • qiū
    rén
    hái
    méng
    shū
    suǒ
    zhuàn
    xiān
    beī
    míng
    fǎn
    guān
    sòng
    gǎn
    cán
    bìng
    míng
    zhì
    zhī
    zhù
    shì
    jìn
    shǐ
    ér
    yǒu
    shǐ
    zhě
    gài
    shǐ
    zhī
    shàn
    è
    suǒ
    shū
    ,
    ér
    míng
    zhě
    gài
    zhī
    rén
    yǒu
    gōng
    cái
    xíng
    zhì
    zhī
    meǐ
    zhě
    hòu
    shì
    zhī
    zhī
    míng
    ér
    jiàn
    zhī
    huò
    miào
    huò
    gǒu
    rén
    zhī
    è
    míng
    yǒu
    suǒ
    shǐ
    zhī
    zuò
    suǒ
    shǐ
    使
    zhě
    yǒu
    suǒ
    hàn
    shēng
    zhě
    zhì
    yán
    ér
    shàn
    rén
    jiàn
    zhuàn
    yǒng
    è
    rén
    yǒu
    suǒ
    kuì
    ér
    zhì
    tōng
    cái
    shí
    liè
    jié
    shì
    jiā
    yán
    shàn
    zhuàng
    jiē
    jiàn
    piān
    weí
    hòu
    jǐng
    quàn
    zhī
    dào
    feī
    jìn
    shǐ
    jiāng
    ān
    jìn
  • shì
    zhī
    shuaī
    weí
    rén
    zhī
    sūn
    zhě
    bāo
    yáng
    qīn
    ér
    běn
    suī
    è
    rén
    jiē
    míng
    kuā
    hòu
    shì
    yán
    zhě
    zhī
    ér
    weí
    yòu
    sūn
    zhī
    suǒ
    qǐng
    shū
    è
    yān
    rén
    qíng
    zhī
    suǒ
    shì
    míng
    shǐ
    shí
    hòu
    zhī
    zuò
    míng
    zhě
    cháng
    guān
    rén
    gǒu
    tuō
    zhī
    feī
    rén
    shū
    zhī
    feī
    gōng
    shì
    xíng
    shì
    ér
    zhuàn
    hòu
    qiān
    bǎi
    nián
    lái
    gōng
    qīng
    zhì
    xiàng
    zhī
    shì
    yǒu
    míng
    ér
    zhuàn
    zhě
    gài
    shào
    feī
    tuō
    zhī
    feī
    rén
    shū
    zhī
    feī
    gōng
    shì
  • rán
    shú
    weí
    rén
    ér
    néng
    jìn
    gōng
    shì
    feī
    chù
    dào
    ér
    néng
    wén
    zhāng
    zhě
    weí
    gài
    yǒu
    dào
    zhě
    zhī
    è
    rén
    shòu
    ér
    míng
    zhī
    zhòng
    rén
    néng
    biàn
    yān
    ér
    rén
    zhī
    xíng
    yǒu
    qíng
    shàn
    ér
    feī
    yǒu
    jiān
    ér
    wài
    shū
    yǒu
    shàn
    è
    xiāng
    xuán
    ér
    shí
    zhǐ
    yǒu
    shí
    míng
    yǒu
    míng
    chǐ
    shí
    yóu
    zhī
    yòng
    rén
    feī
    chù
    dào
    zhě
    è
    néng
    biàn
    zhī
    huò
    zhī
    xùn
    huò
    xùn
    gōng
    qiě
    shì
    ér
    zhī
    gōng
    shì
    yóu
    zhuàn
    shì
    yòu
    zài
    wén
    zhāng
    jiān
    shèng
    yān
    yuē
    feī
    chù
    dào
    ér
    néng
    wén
    zhāng
    zhě
    weí
    feī
    rán
    zaī
  • rán
    chù
    dào
    ér
    néng
    wén
    zhāng
    zhě
    suī
    huò
    bìng
    shì
    ér
    yǒu
    huò
    shǔ
    shí
    nián
    huò
    èr
    bǎi
    nián
    ér
    yǒu
    zhī
    zhuàn
    zhī
    nán
    zhī
    nán
    yòu
    ruò
    xiān
    shēng
    zhī
    dào
    wén
    zhāng
    suǒ
    weì
    shǔ
    bǎi
    nián
    ér
    yǒu
    zhě
    xiān
    zhī
    yán
    xíng
    zhuō
    zhuō
    xìng
    ér
    míng
    gōng
    shì
    zhuàn
    shì
    xíng
    hòu
    ér
    shì
    zhī
    xué
    zhě
    meǐ
    guān
    zhuàn
    suǒ
    shū
    rén
    zhī
    shì
    zhì
    suǒ
    gǎn
    wǎng
    wǎng
    rán
    zhī
    zhī
    liú
    luò
    kuàng
    sūn
    zaī
    kuàng
    zaī
    zhuī
    ér
    suǒ
    zhuàn
    zhī
    zhī
    zhòu
    zhī
    xiān
    shēng
    tuī
    ér
    sān
    shì
    gǎn
    bào
    ruò
    ér
    zhī
  • yòu
    ruò
    zhī
    qiǎn
    báo
    zhì
    zhuō
    ér
    xiān
    shēng
    jìn
    zhī
    xiān
    zhī
    tún
    juě
    fǒu
    sài
    ér
    xiān
    shēng
    xiǎn
    zhī
    shì
    zhī
    kuí
    hóng
    háo
    jié
    shì
    chū
    zhī
    shì
    shuí
    yuàn
    jìn
    mén
    qián
    dùn
    yōu
    zhī
    shì
    shuí
    yǒu
    wàng
    shì
    shàn
    shuí
    weí
    ér
    è
    shuí
    kuì
    weí
    rén
    zhī
    zhě
    shú
    jiào
    sūn
    weí
    rén
    zhī
    sūn
    zhě
    shú
    chǒ
    róng
    shǔ
    meǐ
    zhě
    guī
    xiān
    shēng
    bài
    zhī
    qiě
    gǎn
    jìn
    suǒ
    rán
    suǒ
    shì
    zhī
    gǎn
    chéng
    jiào
    ér
    jiā
    xiáng
    yān
    kuì
    shèn
    xuān
    zài
    bài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⑨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创作背景
公元1046年夏,曾巩写信向欧阳修请他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这个时期,曾巩正值二十多岁的年纪,已然是一个道德文章颇有造诣的年轻学子。他非常仰慕欧阳修,认为他的道德文章具有非凡的品质,并把他与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相比较。因此,曾巩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这种关系为他将来在文学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欧阳修的回信却让曾巩大为惊喜,他得到了一篇精心设计的《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这篇墓碑铭不仅深刻地表达了对曾公的赞美,还通过对他人生经历的描述,展现出了一种高妙的思维深度和批判能力。这一套成熟的文学技巧更是为曾巩所钦佩和崇拜,并启发了他的思考和创作。 曾巩于公元1047年写信致谢,正值29岁,为当时的文学青年已经算是颇具经验。这封信不仅是对欧阳修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表达,更是对自己文学修养的检验和反思,也是对前行道路的期许和规划。他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欧阳修文章的感受,并表示将学习欧阳修的文学风格并致力于发扬光大。这篇信展示出了曾巩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为他未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不同于一般感谢信的空洞套话和对一些表面功绩的赞扬,本文通过深度分析铭志的作用及其流传条件,并结合立言的社会意义和“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的结构十分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 在文章的第一段(起承部分),作者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以及观察墓碑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述撰写暮志铭的意义。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作者提出:“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通过对铭志的分析,作者深刻阐明了它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从而揭示立言的重要性。 在第二段中,作者谈到了当前铭志的“二弊”,即不实和传播者少。这部分内容呼应了第一段的铭、史之比较,同时也为下一段的立言者之论打下了基础。 第三段强调了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并分别从“畜道德”和“能文章”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深入探讨了立言者的品质和行为规范,并进一步阐明了立言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两段为“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这部分内容再次呼应了文章开头的主题,并且展示出了作者的真诚感激之情。 总之,本文在结构谨严、内容详实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铭志、立言及道德文章的相关主题,体现了作者的才华与思想深度。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感谢信的范本,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承蒙:荣幸、感谢,常用于礼仪用语。 墓碑铭:纪念先人的石碑或文字,写有死者的姓名、事迹等,多置于墓穴之上。 交并:心中感慨,词义为“交织在一起”。 铭志: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物品,用以纪念某人或某事件。 史传:历史记载,对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详细的纪录和描述。 善恶:指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可以分为好与坏。 功德卓著:指一个人的功绩非常出色,对社会有积极的贡献。 操行出众:指一个人的品德行为非常优秀,值得尊重。 志气道义高尚:指一个人的志向远大,有追求高尚道德的信念和行为。 立碑刻铭:指为了纪念先人或者表达自己的志向而刻造铭文石碑。 家庙:祖宗庙,指祖先或家族所建的供奉祖先的庙宇。 警世劝戒:指通过铭文的形式,对后人进行教育和警示。 褒扬:表扬、赞美。 恶行:指不道德或犯罪的行为。 人情: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 以上就是文中出现的汉字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详情»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别号南丰先生。他出生于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一个学者世家,在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并在北宋政治与文化领域中崭露头角,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学富五车,思想广博。他尤其重视道德伦理和人性之美的追求,主张“孝、悌、忠、信”与“仁、义、礼、智”两方面的教化。曾巩的散文高度融合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魅力。他的代表作品有《郢门赋》、《咏史》、《梦溪笔谈》等,这些作品不仅对当时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据传,曾巩逝世于1083年,享年65岁。他一生贡献卓越,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被誉为“南丰七曾”之一,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