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梁有公子,洛阳有游侠。
昔时意气相凭陵,不问兴亡事栽插。
栽红插绿斗青春,春风与开春雨飒。
两都富贵不相殊,走马寻芳何合杂。
只闻年少竞争先,摘叶嗅花身更捷。
安知遗爱旧留守,驰献百葩光浥浥。
尚书最重欧阳公,盈盘分去蜂偷猎。
但能为乐饮醇酒,何必署名黄纸牒。
翰林职清文字稀,灴比外官烦应接。
曩公为花曾作谱,端相用意随蝴蝶。
拟王拟妃姚与魏,岁岁年年千万叶。
独将颜色定高低,绿珠虽美犹为妾。
从来鉴裁主端正,不藉娉婷削肩胛。
旧品既著新品增,偏恶忌芽须打拉。
尝忆同朋有七人,每失一人泪缘睫。
唯我与公今且存,无复名园共携榼。
公因尚书戴红紫,白发欺公生匼匝。
磨墨挥亮兴不衰,作诗坐使刘曹怯。
副本能传幸一观,口诵舌摇徒嗫嗫。
译文及注释:
大梁有公子,洛阳有游侠。
昔时意气相凭陵,不问兴亡事栽插。
栽红插绿斗青春,春风与开春雨飒。
两都富贵不相殊,走马寻芳何合杂。
只闻年少竞争先,摘叶嗅花身更捷。
安知遗爱旧留守,驰献百葩光浥浥。
尚书最重欧阳公,盈盘分去蜂偷猎。
但能为乐饮醇酒,何必署名黄纸牒。
翰林职清文字稀,灴比外官烦应接。
曩公为花曾作谱,端相用意随蝴蝶。
拟王拟妃姚与魏,岁岁年年千万叶。
独将颜色定高低,绿珠虽美犹为妾。
从来鉴裁主端正,不藉娉婷削肩胛。
旧品既著新品增,偏恶忌芽须打拉。
尝忆同朋有七人,每失一人泪缘睫。
唯我与公今且存,无复名园共携榼。
公因尚书戴红紫,白发欺公生匼匝。
磨墨挥亮兴不衰,作诗坐使刘曹怯。
副本能传幸一观,口诵舌摇徒嗫嗫。
大梁有公子,洛阳有游侠。
昔日意气相凭陵,不问兴亡事栽插。
栽红插绿斗青春,春风与春雨一同来。
两地富贵不相差,走马寻芳何必烦。
只听年轻人争先,摘叶嗅花身更健。
谁知留恋旧家园,献上百花光鲜艳。
尚书最看重欧阳公,盈盘分赠蜜蜂偷。
但能为乐饮美酒,何必署名黄纸牒。
翰林职务清高稀,灰尘比外官更烦扰。
曾经公子为花作谱,端相用意随蝴蝶。
模仿王侯和妃嫔,岁岁年年千万叶。
只有颜色定高低,绿珠虽美也只是妾。
从来鉴定主端正,不用娉婷削肩胛。
旧品已经著作,新品还在增加。
偏恶忌芽必须拔,才能让花园更美丽。
曾经和七位朋友相伴,每失一人泪水涟涟。
现在只有我和公子还在,没有了名园共同品酒。
公子因为尚书戴红紫,白发欺生匆匆。
磨墨挥笔兴不衰,作诗让刘曹惊叹。
副本能够传阅幸运的人,口诵舌头打结。
注释:
大梁:指当时的东京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唐朝的首都。
公子:指贵族子弟。
洛阳:指当时的西京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游侠:指出身不高贵的有才华的人。
意气相凭陵:指彼此互相倚仗着自己的意气和才华。
不问兴亡事栽插:指不关心国家的兴衰,只是在花花世界中享受生活。
栽红插绿斗青春:指在青春年华中种植各种花卉,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才华。
春风与开春雨飒:指春天的风和雨,有助于花卉的生长和开放。
两都富贵不相殊:指大梁和洛阳都是富庶繁华的城市。
走马寻芳何合杂:指骑马寻找美丽的花卉,何必在繁华的城市中寻找。
年少竞争先:指年轻人互相竞争,争取成为最出色的人。
摘叶嗅花身更捷:指摘下花叶来嗅闻,更能体味花的香气。
遗爱旧留守:指留恋旧时的美好,不愿离开。
驰献百葩光浥浥:指献上一百朵鲜花,光彩照人。
尚书:指尚书省,是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
欧阳公:指唐代著名文学家欧阳询。
盈盘分去蜂偷猎:指将盘中的花卉分给蜜蜂,让它们采蜜。
乐饮醇酒:指喜欢喝好酒。
署名黄纸牒:指在黄色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翰林职清文字稀:指翰林院的职责是撰写皇帝的诏书和奏折,需要写出清晰明了的文字。
灴比外官烦应接:指翰林院的工作比起外面的官员更加繁琐,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曩公为花曾作谱:指曾经有人为花卉写过谱,记录下它们的品种和特点。
端相用意随蝴蝶:指花卉的品相和用途随着蝴蝶的飞舞而变化。
拟王拟妃姚与魏:指为花卉取名,仿照了唐代的王、妃、姚、魏等人名。
独将颜色定高低:指根据花卉的颜色来评定它们的高低贵贱。
绿珠虽美犹为妾:指即使绿色的珠子很美,但在花卉中也只是普通的一种。
鉴裁主端正:指评判花卉的品相时要以端正为主。
不藉娉婷削肩胛:指不以娉婷的姿态和削瘦的肩胛为标准来评判花卉。
旧品既著新品增:指旧有的品种已经有了名气,新品种的推出会增加更多的选择。
偏恶忌芽须打拉:指对于不喜欢的花卉,要及时摘掉它们的芽和枝条。
同朋有七人:指有七个好友。
每失一人泪缘睫:指每当失去一个好友时,都会感到非常难过。
公因尚书戴红紫:指因为担任尚书,所以戴着红色和紫色的官帽。
白发欺公生匼匝:指公子已经年老,但仍然比公公看起来年轻。
磨墨挥亮兴不衰:指写字的兴致不减。
刘曹:指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和曹松。
副本:指抄写的副本。
口诵舌摇徒嗫嗫:指口中念着,舌头摇晃,但是说话不流畅。
译文及注释详情»
梅尧臣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梅尧臣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他的作品有《宛陵先生集》60卷,《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