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主要阐明“性善说”,即每个人天生具有向善的品质。在这种观点中,“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表明人性中这种善的本性。这些“本心”可以看作是道德的萌芽,其中恻隐之心是仁义的端点,羞恶之心是义的端点,辞让之心是礼的端点,是非之心则是义的端点。因此,人们应该发展和发扬这些善的本性,以成为道德上完美的人。
《告子上》中强调了每个人都有“本心”,这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本质,它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做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各种困难和考验。“本心”是人们内在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坚守正义、追求真理的根基。如果失去了“本心”,人们可能会做出偏离道德的行为。因此,保持“本心”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而言,本文主要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天赋的善本性,即“本心”,它是道德准则的基础。作者阐述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发展和发扬这些善的本性,才能成为道德上完美的人。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被广泛接受,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通与;乡通向;辟通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