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通与;乡通向;辟通避)
译文及注释:
鱼,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但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所以舍弃鱼而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但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所以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虽然我想要生命,但并不是为了苟且而活。我也讨厌死亡,但有些事情比死亡更可怕,所以我会避免这些事情。如果人们最想要的是生命,那么任何可以延长生命的方法都应该被采用。如果人们最讨厌的是死亡,那么任何可以避免死亡的方法都应该被采用。因此,有些东西虽然我想要,但我不会去追求;有些事情虽然可以避免,但我不会去做。这就是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讨厌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可怕的原因。这种心态不仅是贤者才有的,每个人都有。只是贤者能够保持这种心态不被丧失。
一碗简单的饭菜,一碗豆汤,有了它们就能活下去,没有它们就会死亡。但是,即使我呼唤行路的人给我食物,他们也不会接受;即使我踢走乞讨的人,他们也不屑一顾。如果我给别人一万钟的财富,他们可能不会考虑道德和礼仪,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些财富有什么意义呢?为了美丽的宫殿和妻妾的侍奉,我会让那些贫穷的人得到我吗?以前我宁愿死也不会这样做,现在却为了宫殿和妻妾而这样做;以前我宁愿死也不会这样做,现在却为了那些贫穷的人而这样做。这不是失去了本心吗?
注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和熊掌都是我想要的,但是两者不能同时拥有,所以选择放弃鱼而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想要的,但是两者不能同时拥有,所以选择放弃生命而追求道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我虽然想要生命,但是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会为了苟且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我虽然害怕死亡,但是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所以会避免那些让我感到恐惧的事情。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最想要的是生命,那么所有可以保住生命的方法都应该被采用。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最害怕的是死亡,那么所有可以避免死亡的方法都应该被采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因此,有时候即使是想要的东西,也不能一味追求,有时候即使是可以避免的危险,也不能一味回避。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有些东西比死亡更可怕。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是聪明人才有这种思想,所有人都有,只是聪明人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有了就能活下去,没有就会死亡。如果主动给予,行道的人不会接受;如果强行给予,乞讨的人也会不屑。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如果给予的是巨大的财富,那么即使不考虑道德和义理,也会接受。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些财富有什么用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为了豪华的住所和妻妾的侍奉,那些贫穷的人能得到我的帮助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以前为了坚守信念而不接受,现在为了享受豪华和侍奉而接受,这样做真的可以满足吗?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本心。
译文及注释详情»
背景资料:
贱不能移”,这些都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观点。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的时代,这个时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兵荒马乱、人民生活艰难的时期,而孟子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这个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层出不穷,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主张“民为贵”,认为民众是最重要的。他反对霸权主义和暴政,呼吁统治者实施“王道”、“仁政”,关心人民,减轻负担,使百姓“不饥不寒”。他主张实行“礼”、“义”、“仁”等传统道德观念,同时也强调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很大,因此他主张教育改革,强调要进行个人修养,培养民众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他的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大有影响,后来被封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孟子的弟子们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弟子包括:荀子、韩非子等,他们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和理论。总体来说,孟子及其弟子们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资料详情»
鉴赏:
义的角度出发,说明了为什么舍生取义是正确的选择。其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说明了君子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修身养德,必须保持淡泊的心态,才能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生命所不能替代的,什么是义所必需的;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在困难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其三,“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尽之苦,此言不谬矣。”这句话说明舍生取义的选择虽然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君子应该自觉承担这种痛苦,因为这是一种人生的必然经历。只有通过这种痛苦的历练,才能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鱼我所欲也》一文所表达的思想是孟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即在价值选择上,应当以道义为重,而不是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孟子用“鱼我所欲也”和“熊掌与鱼,不可得兼”这样的比喻,说明了义和生命在价值上属于不同的层次,而义更高尚、更珍贵。他强调了人的道德自觉意识,认为君子应该以义为准则,即使需要付出生命代价,也应该勇敢地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意味着对生命的珍爱与对道义的坚守之间的选择,是一种极具深度的人性抉择。
在今天这个社会,追求利益和功名已经成为了一些人的唯一目标。但是,孟子的思想提醒我们,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需要不一定相同,应该在遇到困难时坚持道义信念,勇敢地舍生取义。在现代社会中,当面临道德挑战时,我们应该像孟子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道义,用自己的勇气去捍卫正义,这样才能在人格、道德和社会责任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鉴赏详情»
简析:
孟子及其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孟子的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认为人天生就有善良的本性。本文是孟子以这一性善论为依据,探讨人的生死观和如何舍生取义的问题。
孟子从人的欲望入手,分析了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他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即使不是非常聪明的人也具备舍生取义的决心,只有贤者才能真正做到不失去这种决心;而普通人如果不能抵抗物质利益的诱惑,就会失去这种决心,成为无情的自私之人。孟子引用《鱼我所欲也》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强调人应该像毅然舍弃手中的鱼而追求更高的正义一样,舍生取义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为。
文章的结尾强调了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的重要性。只有拥有“羞恶之心”的人才能明辨是非,知晓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不被道德所接纳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和诱惑控制了他的“羞恶之心”,那么他就失去了内心的道德底线,变成了不负责任的自私之人。
总之,孟子及其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以至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鱼我所欲也》一文,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孟子思想中的舍生取义、义重于生等观点。
简析详情»
赏析: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主要阐明“性善说”,即每个人天生具有向善的品质。在这种观点中,“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表明人性中这种善的本性。这些“本心”可以看作是道德的萌芽,其中恻隐之心是仁义的端点,羞恶之心是义的端点,辞让之心是礼的端点,是非之心则是义的端点。因此,人们应该发展和发扬这些善的本性,以成为道德上完美的人。
《告子上》中强调了每个人都有“本心”,这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本质,它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做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各种困难和考验。“本心”是人们内在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坚守正义、追求真理的根基。如果失去了“本心”,人们可能会做出偏离道德的行为。因此,保持“本心”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而言,本文主要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天赋的善本性,即“本心”,它是道德准则的基础。作者阐述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发展和发扬这些善的本性,才能成为道德上完美的人。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被广泛接受,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孟子及其弟子整理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注释:孟子在此表达了“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困境。)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
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注释:孟子在此表达了“以义为重”的价值观念。)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注释:孟子在此表达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态度。)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
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
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注释:孟子在此提出了“处世之道”中必要的权衡取舍。)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
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注释:孟子在此说明了“义”的重要性,并认为“不义”比“死亡”更可怕。)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
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注释: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义”的天性,只是需要发掘和弘扬。)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
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
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
用脚踢给别人吃,
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注释:孟子在此批判了只顾自私享乐、不考虑义理的行为和思想,认为“高官厚禄”应当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二:
鱼:指物质享受;熊掌:指地位、权力等非物质的追求。
道义:指内心的道德信念;生命:指外在的生存欲望。
孟子和他的弟子们认为,如果在鱼和熊掌之间必须要做出选择,人们应该放弃追求物质享受而选择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权力。同样,当道义与生命之间需要做出选择时,人们应该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坚持道义。
在人们的价值观中,有些东西比生命更为重要。这种本性不仅是贤人所特有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即使是生命能够得到保障,只是碗里的饭和汤,如果不符合礼仪,人们也不会接受。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却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道德,为了获得权力和财富而背离理想。孟子和他的弟子们认为,这样的人追求的东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益处,只会让人变得虚荣和浅薄。因此,重要的是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不要轻易妥协和放弃生命的尊严。
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文言现象:
自古以来,语文文字的演变和发展从未停歇。然而,通假字的使用恰是这一过程中的病症。试想,如果我们用“辟”代替“避”,会使文意产生偏差。因此,有所不辟才是容易让人陷入误区之处。
孟子及其弟子曾在论述中指出,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躲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义如同“德”般对人很有益处,代表着恩惠。换而言之,通假字不仅会导致误解,甚至会失去感激之心。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文化层次较低,只会“辟”的读音,那么他就可能会误将“得我与”读成“躲避我”。由此可见,通假字的使用能够严重影响到人们对于文字的正确理解。
当然,这也并非毫无道理。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展示了通假字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够有效传达信息的价值意义。
综上所述,通假字的使用既有优点,也有不足。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明确、准确的文字是至关重要的,传达正确信息的同时也表述了一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孟子及其弟子从古人角度对通假字发表了精辟的论述,希望我们在语文文字上能够吸取他们的智慧,厘清文字之义,净化传递信息的渠道。
文言现象详情»
孟子及其弟子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