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铨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因其爱国奋斗而被誉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他出生于1102年,出身于江西省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胡铨少年聪慧,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喜爱读书写诗,深受当地文人的赏识。 在南宋官场中,胡铨先后担任校书郎、检讨官、通判和知州等职务,以清廉正直、忠诚爱国著称。他积极参与各项政治改革,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文化、教育、农业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胡铨在文学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以诗文著名。他的诗歌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被誉为“庐陵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据史书记载,胡铨于绍兴六年(1136年)被授予通判职务,之后历任知州、判官等职位。他去世于绍兴二年(1180年),享年79岁。胡铨一生勤政爱民,忠诚奉国,被后人视为正直廉洁、尽职尽责的模范官员和爱国名臣,深得人民赞颂和尊敬。
胡铨:文坛独秀之才
胡铨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文学家,虽然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流离失所,但仍然保持了对学问的执着和好学精神。他熟读经史百家之学并且精通绘画艺术,受到韩愈、欧阳修等文学大师的推崇,主张以文“传道”。
他的文章内容丰富,既能够畅游于古今之间,也能够深入民生百态。其中代表作《上高宗封事》更是引起了群臣的轰动,他毫不畏惧地表示“不与桧等共戴天”,坚决主张斩三人头竿之藁街,用军事手段对待入侵我国领土的敌人;同时也提出了对待虏俘的原则:“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文章一出, 群臣振奋,佞臣失色。
不仅如此,他的其他文章(如《应诏言事状》、《应诏集议状》、《上孝宗封事》、《与王中丞相书》)也同样意气风发,写得痛快淋漓。题跋如《跋陈了翁帖》更是激昂慷慨,充满对真理的追求和奋斗精神。
杨万里曾为胡铨的集子作序,称他的文章肖其为人,议论闳以挺,叙记古以则,代言典而严,书事约而悉。这样中肯的评价,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胡铨在文学领域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总之,胡铨不仅是明朝文坛上的一位独秀之才,更是一个乐观向上、锲而不舍的好学者,他的拼搏精神和顽强毅力,值得我们时刻铭记和学习。
成就详情»
高度不够,担心洪水依然会泛滥,于是他对胡铨说:“你若能让这段小河堤变得更高,我便给你一匹神马。”胡铨闻言,感到有些为难,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受了和尚的挑战。他平日里勤奋读书,且善于思考问题。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向自然界寻求帮助。
他知道大禹治水时利用鱼、龟、蛇等动物来帮助修筑水坝,于是他也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从村民那里借来了一些籽粒,然后在河堤两侧撒播,希望这些植物可以在它们的茁壮成长中加固河堤。当这些植物茁壮生长时,它们的根系越来越密集,这些根系使河堤更加牢固,并防止洪水侵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植物不仅保护了河堤,还让这段小河堤变得更高。
在胡铨的智慧和努力下,这段小河堤终于变得高大而坚固,成功地守护着整个村庄不受洪水袭击。这只是他日后治理水患的一个伟大预演,更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展示出来的良好品质。 胡铨不仅善于学习,还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创新思维,延续了大禹治水的优秀传统。他的勤奋、聪慧和勇气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和尊敬。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信念和努力,就能突破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轶事典故详情»
胡铨:主战派旗帜下的爱国志士
胡铨生于中国宋朝南北政治争斗不断之际,他是一位极具爱国主义精神的晚唐文人。他在建炎二年(1128年)中进士,并且被任命为抚州军事判官,在此期间,他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绍兴五年(1135年),他升任为枢密院编修官。在这个岗位上,他直接参与到金国入侵和祖宗未央的问题中。当时,秦桧于1138年8月派王伦为计议使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这对宋朝的尊严和国家荣誉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胡铨在这个关键时刻写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呼吁高宗砍下秦桧、王伦、孙近三贼的头颅,宣布“义不与桧等共戴天”!他表示,如果高宗不采取行动,他宁愿赴东海而死,也决不向小朝廷乞求生存。
然而,秦桧并不认同胡铨的主张。他诬告胡铨“狂妄凶悖,鼓动劫持”,并命令将其谪居广州监管盐仓。绍兴十二年(1142年),胡铨被发配到新州(今广东新地)任编管。1148年,他又被移谪到吉阳军。不过,孝宗即位后,胡铨再次被起用,担任饶州知州(今江西波阳)。他还分别担任了秘书少监、起居郎、侍讲、国史院编修、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要职,后来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退休。
胡铨一直坚定地站在主战派的一边,反对议和。他将抗金爱国之心矢志不移,直到死亡。晚年,他住在庐陵青原山南麓。他曾经迁居到衡州,在那里与衡岳山脉上的士人们交流学问。他的一生虽然艰辛,但通过自己的奋斗和付出,他成为了时代的杰出人物。
胡铨去世后,被追封为“忠简”。他曾经移居到衡州,住在西湖寺的寺庙中。在这个地方,他与当地的士人交流学问,并观赏衡岳山脉的风景。后来,他的神主被置于集贤书院内,与李邺侯(泌)、韩昌黎(愈)、赵清献(抃)、陈忠肃(瑾)、周元公(敦颐)、胡文定(安国)、朱文公(熹)、张宣公(栻)合祀一堂。
总之,胡铨是一位值得敬仰的爱国志士和晚唐文人。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站在主战派的立场上,抗议北方侵略者对南方国土的威胁不屈不挠。他的传世之作《戌午上高宗封事》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品。
生平详情»
胡铨:忠诚、正直、爱国的民族英雄
胡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坚持抗金反对议和,为保全国家的完整、人民的安宁,不辞辛苦,上下奔波,忘我工作,成为了“庐陵四忠”之一。他的事迹和精神,当与岳飞、文天祥一样,永垂青史,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胡铨出生于南宋官宦家庭,自幼聪明过人,文才出众。他的爱国之情,早已深入骨髓。胡铨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罢》一诗中写道:“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这句话体现了他的忠诚、正直、爱国的品质,也成为了他一生行事的信条。
胡铨被流放23年,但他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没有被艰辛的流亡生活击垮。相反,他依然在流亡地点开展抗金活动,并且在当地建立了许多抗金组织。胡铨的这种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在广大人民心中永不磨灭,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
晚年,胡铨定居家乡青原山南麓,退隐山林,继续著述。他的作品包括《澹庵文集》100卷、《澹庵词集》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2000年元月,江西省的新闻媒体选评本省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脖子最硬的人”,这个称号充分说明了胡铨在抗金反对议和方面的韧性和坚定。
为纪念胡铨,人们把他与欧阳修、杨邦义、周必大同誉为“庐陵四忠”,并修建起胡忠简公祠、“五公祠”等。这些纪念活动,不仅是对胡铨的崇敬和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贡献。
胡铨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我们追求真、善、美,爱国爱民,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他的一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精神,是我们学习和弘扬的楷模。
评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