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创作背景:
这篇词作品的创作背景可追溯至唐朝末年。在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地政权更替频繁,社会风气日益浮躁,人们开始追求自由、独立与隐逸。同时,自然山水的美丽与无垠也深深吸引着文化人士,激发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讴歌。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珣这位前蜀失意官员和诗人,选择了隐居江湖,向往烟霞慕隐沦。他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期的隐居生活。此时,他以“渔父”身份,游弋在湖泊之间,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在这样一种隐居环境中,李珣的心灵得以释放,词作也因此得以爆发。这首《渔歌子》即是在湖南、湖北一带创作的代表之一。词作以写景为主,描绘了鱼儿嬉戏、清波荡漾的美景,同时抒发了词人的隐逸情绪和追求自由、独立的价值观。这些内容与当时社会的风气和文化内涵相契合,引起了文化人士们的共鸣。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珣这位词人以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被后人奉为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山水意境和隐逸精神,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自由、独立、内心解放的追求和向往。
创作背景详情»
评析:
李珣、评析、佚名、词
这篇评析所提到的内容来源未知,因此无法进行URL标注。
这首词是一幅处士隐逸生活的写照。作者运用秋色作为背景,通过描绘秀淡可爱的词句,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隐逸情绪。
可以看出,作者在运用语言方面非常娴熟,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氛围。在描述词人的隐逸情绪时,作者采用了淡雅、含蓄的手法,既不过度渲染,也不强调情感的表达,更多的是静态地呈现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这篇词作品在语言和情感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同时,这篇词也反映了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弘扬了隐逸精神和追求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评析详情»
简析:
这首词以描写词人的隐逸生活为主题,分为上下两片段。上片写景,通过描绘橘子洲的秋夜美景,渐次拉近镜头,揭示出词人垂钓归来的情景。下片写人事,主要表现词人隐居之乐,把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
整篇文章采用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的手法,明了简洁,使得文章旷达超脱,余韵悠长。同时,作者受到中唐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在表现隐逸生活方面运用自如,展现出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这篇词以淡雅清新的笔调,通过描述细致入微的景象和情感细节,展示了词人纯净淡泊、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回归本真的思想传统。
简析详情»
注释:
,指这首诗的作者身份不明。
荻: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常生长在路边或水旁,秋季开黄色圆锥形花序。
潇湘:古代地名,今天主要指湖南省长沙市及周边地区。
《山海经》:中国古代记载自然地理和神话传说的文献。
洞庭:中国南方大型淡水湖泊,位于湖南省中部。
橘子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湘江岸边的一个公园。
杜甫:唐朝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乔口:古时湘江上游的一个水域。
风浪促:指水波浪涌,风势强劲。
垂纶:一种钓鱼技巧,以丝线为钓线,让鱼钩悬挂在水中,等待鱼儿上钩。
纶:指钓鱼时用来牵制鱼儿的细线。
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潇湘:地名,在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及周边。这里指潇湘地区的静谧夜晚。
荻花:一种生长在水边及湖泊边缘的植物,秋季开花。
橘子洲头: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洋湖街道,是湘江岸边的一个公园。以景色优美而著名。
屏:板子、帘子等。
浩淼:广阔深远的样子。
烟波:水面上波纹状的动态光影效果。
收拢:收起、收拾。
丝线:渔线。
船篷:船上用来遮挡风雨的布制物。
糙米:未经过加工的带有外壳的米。
心满意足:心中感到非常满足和满意。
将名利牵挂:担心名誉和利益耽误了生活和情感。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珣简介: 李珣(约855-930),五代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后,他不仕他姓。他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多感慨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