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三子》拼音译文赏析

  • shì
    sān
  • [
    sòng
    ]
    chén
    shī
    dào
  • yuǎn
    xiāng
    wàng
    guī
    jìn
    rěn
  • ér
    zài
    yǎn
    meí
    lüè
    xǐng
  • leì
    jìn
    fāng
  • liǎo
    zhī
    shì
    mèng
    xīn
    weì
    wěn

原文: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赏析
陈师道的《示三子》描绘了诗人与妻儿团聚的情景,展现了他对家庭的珍视和亲情的强烈感受。这首诗是在1087年(元祐二年)妻子儿女刚回到徐州时创作的,可以看出诗中蕴含着作者的自然思想和文艺思想。 诗的前两句“去远归近别相怜,眉目略不省儿女”,用简洁而朴实的语言,表述了自己对妻儿心系关爱,以及初见面时难以辨认的情况。其中,“去远”一句表明了离别之痛,使人倍感惋惜,“归近”则表达了团聚的喜悦,使人倍感欣慰。而“眉目略不省儿女”揭示了儿女年幼不易认,加深了诗人思念的感情,也说明了时间的变化让事物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变化。 此外,诗中又有“携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描写,通过携手相看泪眼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关爱和牵挂之情。“竟无语凝噎”则表明诗人情感激荡,语言难以表达出来,更加突显了作者对亲情的热切追求。 总的来说,陈师道的《示三子》通过朴实深刻的语言,抒发了作者亲情的深厚感受和珍视家庭的情怀,表现了其对亲情的真挚追求和渴望,将其个人情感与时代人情融为一体,并使其一生的诗歌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杰出贡献之一。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陈师道的创作生涯中,有一件事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和思想,那就是他与妻子儿女的分离。元丰七年(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由于家境贫寒,陈师道的妻子和三个儿子以及女儿被迫随郭概西行。而由于母亲年迈身体不适,陈师道不能同行,只能独自留在家中。这场别离对陈师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唤起了他对生命、家庭和社会的种种思考。 将近四年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得到了苏轼、孙觉等人的推荐,被任命为徐州州学教授。此时,他终于可以将妻子和儿女接回身边,这种喜悦的感觉让他产生了很多的情感,也启发了他的诗作。他写下了《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内》、《别三子》、《寄外舅郭大夫》等等作品,这首《示三子》也是创作于此时。在这首诗中,陈师道表达了对于家庭团聚的渴望和感激,也表现了自己经历离散之痛后的思考和体悟,所以这首诗在他的创作中显得尤为珍贵和特殊,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感风貌。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想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难过)、以忍耐。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注释: 1. “归期”指归来的时间。 2. “收泪一笑”形容含泪微笑。 3. “摇摆不踏实”形容心神不定,感到焦虑不安。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陈师道简介: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北宋官员、诗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也是一位能词的诗人,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