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介绍了一首送别诗,作者佚名,在送李判官入京之前,先以自己远离家乡、万里来到安西的经历写下这首诗。文中提到安西为唐代一个遥远荒凉之地,而诗人却志愿前往,表现出他惊人而超人的胆魄和义无反顾的气概。诗歌以“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为中心,通过对作者在途中所遇所见所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的明月被拟人化,与行进孤身一人于沙漠中的诗人相互陪衬,天上地下的景物因此融为一体,展现出别样的情致。
整篇文章从诗歌的背景、结构、意境等角度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入解读诗句所蕴含的寓意,赋予了诗歌更丰富的内涵和形象的表达。诗人描述的思乡之情,通过明月的婉约而凄美的形象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也使读者更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真挚。这首诗歌通过对安西与明月、思乡之情的交织表现,突显了唐代草原边疆的荒凉、遥远和诗人的孤独,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浪漫主义情怀,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段描述了唐代天宝八年,岑参赴安西上任的历程。岑参是一位具有建功立业志向的诗人,经过了漫长的旅途,最终来到了安西千里之外的地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他积极适应,并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首诗歌应该是岑参初抵达安西所写,当时岑参正要送回家乡的同行者回京。在远离故乡的异国他乡,岑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身事业的追求。
这篇文段中提到了谢楚发所编选的《高适岑参诗选译》一书,这本书是对高适与岑参两位唐代著名诗人的诗歌进行精选和翻译的著作,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们的诗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这篇文段描绘了唐代诗人岑参从京师长安出发、远赴安西上任的历程,并通过岑参的诗歌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
这段文段描述的是唐代诗人岑参奉命出使安西千里之外的路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思乡之情。他独自一人,走在漫长的路途中,一路上无法掩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感叹着路途的艰辛。当他通过了沙漠,来到广阔的高原上时,天空似乎也变得低了。今天,他与同行的军人共同痛饮,但他深知自己即将走上离别之路,因此醉酒之余,他写下了家书,请求同行的人为他传递思念之情。
整个文段的主题围绕着思乡之情展开,描绘了唐代诗人远离故土、孤身一人奔波在外的艰难历程,以及他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思绪和情感。文风简洁明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感慨,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译文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