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拼音译文赏析

  • lín
    táo
    jiāng
    beǐ
    tíng
    liú
    bié
  • [
    táng
    ]
    cén
    cān
  • wén
    shuō
    tái
    lián
    nián
    jiàn
    xuě
    feī
    chūn
    fēng
    céng
    dào
    hàn
    shǐ
    使
    yìng
  • bái
    cǎo
    tōng
    shū
    qīng
    shān
    guò
    weī
    qín
    wáng
    gǎn
    dào
    yuǎn
    xiàng
    mèng
    zhōng
    guī

原文: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译文及注释
听说轮台路,连年看雪飞。春风曾经没有到过,汉使也应该很少。白草通向疏勒,青山越过武威。勤王敢于走远路,私自向梦中归去。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的路途之遥远和艰苦,又写北庭之荒凉和苦寒,以此表现了西域戍边的艰辛和不易。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形象描写上,而是通过诗中的情感表达,表达出他的爱国之心和深深思念家乡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相比于单纯的描写更有感染力,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诗中的对称结构也让人感觉舒适、协调,这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在整篇诗中,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简洁明快,却又别具匠心,让人们能够领略到大漠战场的严峻和艰苦,体会到战士们的血与汗。而结尾的两句“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既表现了作者的坚定信仰,又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人的柔情,展现了作者的高尚品格和感人的情感内涵。 通过这首《发临洮将赴北庭》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岑参的才华和精湛的诗歌艺术,同时也可以体味到他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感情。在今天阅读这首古诗时,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岑参那种铮铮铁骨的豪情和深深爱国之心的内涵。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历史的痕迹。《送北方诸军入朔方》、《陇西行》等作品,都是岑参在边塞生活体验的反映。 此诗为岑参在天宝十三年(754年)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临洮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因为盛产藏红花而闻名于世。在临洮,岑参有一位旧友为他饯别,两人唱和,诗人得到了“飞”字韵,因而留下了这首《临洮送李百药归南华山》。 这首诗描述的是岑参与旧友道别的情景,以及对南华山的向往。岑参借助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情感,声泪俱下地描写了自己离别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据研究者戴伟华称,《临洮送李百药归南华山》的创作背景,不仅体现了岑参人缘、地缘的特点,更凸显了世风日下、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这首诗不仅是岑参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变革的见证。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轮台是指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是历史上的一个军事要塞和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岑参在此提到的“雪飞”,指的是到了冬季的时候,轮台一带开始下雪,雪花在空中飘荡,景色十分美丽。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由于轮台地处高原,地形崎岖,气候恶劣,冷风凛冽,很少有人前来,使得这个地方与世隔绝,不受春光的温暖和春风的轻拂。同时,政府派遣的官员也很少前来巡视,使得轮台变得更加神秘,成为了一个禁地。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这些地方都是指在新疆地区较为知名的地名。白草指的是雪后留下的白茫茫一片的草原景象。疏勒是今天的喀什地区,武威则是在今天的甘肃省境内。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这句话表达了岑参对于为国效力的决心和忠诚。他表示,自己会竭尽全力为国家尽职,不会以路途遥远为借口而退缩。此外,他还表达了想要梦游轮台的愿望,希望借此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的地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