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译文及注释: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汉字译文:
骑马向西行,欲到天边。
告别家人,看到两轮圆月。
今夜不知在何处落脚,平坦的沙漠上,万里无人烟。
注释:
走马西来:指行走的马匹从西方而来,暗示诗人身处东方。
欲到天:意为向着天空飞升,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
辞家见月两回圆:辞家指离开家乡,见月指看到月亮。两回圆指月亮圆满两次,暗示诗人离家已有一段时间。
今夜不知何处宿:表达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助。
平沙万里绝人烟:平沙指平坦的沙漠,万里指漫长的距离,绝人烟指荒无人烟,表达诗人的孤独和远离尘世的感受。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岑参、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
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汉字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碛中作》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作,描写了诗人在万里沙漠行进时的壮志豪情和深情厚爱。全诗虽然只有四句十六字,但却凝聚了诗人的满腔热血和感情。
首句“走马西来欲到天”,气象壮阔,展现了极其遥远、高远的边塞景象,让人感受到诗人行进途中的紧张与兴奋;第二句“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刻画出诗人旅途孤独寂寞、思乡之情的深沉;第三句“平沙日夜合,何处看楼船”,写出旅途的艰苦与孤独;最后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则以华丽的词藻描述出故乡的美好风光,表露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与眷恋。
诗中既有壮志豪情,如“走马西来欲到天”,也有深情厚爱,如“辞家见月两回圆”;同时还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展现了边塞诗人属于自然与社会的健康、无私、豪放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边塞的深厚感情,是唐代边塞诗歌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碛中作》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所作,据考证,写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当时,唐玄宗为了巩固边疆,派遣大批军队西征,以保护边疆的安全稳定。岑参就是在此次西征中加入了唐军。
《碛中作》应该是岑参在沙漠行进途中所创作的。从诗句“辞家见月两回圆”可以看出,诗人已经离开长安两个月之久,历程漫长,历经磨难,此时他来到了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他顿感思乡之情,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碛中作》。
当时,岑参所处的环境极其恶劣,沙漠的酷热和干旱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边塞的孤独,表现出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和无限眷恋之情。
总之,《碛中作》这首诗通过诗人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反映出唐代边塞士兵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被誉为唐代边塞诗歌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