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问花门酒家翁》拼音译文赏析

  • wèn
    huā
    mén
    jiǔ
    jiā
    wēng
  • [
    táng
    ]
    cén
    cān
  • lǎo
    rén
    shí
    réng
    jiǔ
    qiān
    bǎi
    wèng
    huā
    mén
    kǒu
  • dào
    bàng
    jiá
    réng
    qián
    zhaī
    lái
    jiǔ
    jūn
    kěn
    fǒu

原文: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译文及注释
老人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他的花门口堆满了千壶百瓮的酒。路边的榆树果仁还像钱一样,摘下来卖酒,你愿意吗?
注释:
老人七十仍沽酒:老人已经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门口堆放着成千上万的酒壶和酒瓮,形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

道傍榆荚仍似钱:路旁的榆树果实仍然像钱一样有价值。

摘来沽酒君肯否:如果我摘下这些榆荚来卖酒,你愿意买吗?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所作的生动描绘及戏问老翁的幽默对话,使人不禁沉醉其中。整首诗篇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足以展现出唐代文化与风貌。 诗人笔下的凉州城春光初临的景象,令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现场。以榆钱初绽为切入点,将诗歌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可见诗人情感细腻而又真挚。诗中描述的老人安然沽酒的诱人场面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既朴实又温馨的生活场景恰恰体现了唐代文化的特色,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平和、宁静的生活氛围。 此外,诗人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为全文增添了几分轻松愉快的气息。通过戏问老翁的幽默对话,展示了唐代人乐观、开放的精神面貌,并且让人瞬间感受到了那份无拘无束的自在心境。 总体来看,这首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唐代优秀的生活抒情小诗之一。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被调任为河西节度使。他带着岑参和其他幕僚离开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地方,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这个时候,他们在城中遇见了一个老人卖酒,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岑参被老人亲切的态度感动,写下了一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小诗是唐代文学名家岑参所作,名为《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中,岑参用他敏锐的感受力描绘出凉州春天的美景,并将老人卖酒的情境巧妙地融入其中。他利用丰富的词汇和精准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自己对这个美好时刻的追求和对老人的敬意。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珍品。 此篇创作背景反应了唐代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在唐代,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如《长恨歌》、《将进酒》等等,这些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同时,唐代社会也非常繁荣,有着良好的治安和商业环境。凉州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受到了大量商旅的流动,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写作。而岑参在当时正是活跃于文学革新的年代,他的诗歌成为了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岑参、汉字译文、注释、老人家 岑参(718年?-769年?),唐代诗人之一,与高适并称“高岑”[[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2%91%E5%8F%82/211501)]。下面是这句话的补充汉字 译文及注释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