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译文及注释:
弯弯的月亮从城头升起,城头的月亮从凉州照射出来。凉州有七里地,有十万家人,胡人弹着琵琶唱歌。一曲琵琶声令人心碎,风萧萧,夜漫漫。在河西的帐篷里有许多故人,故人离别已有三五个春天。在花门楼前看到秋草,怎能因贫贱而老相看。一生中能有几次大笑,相逢时喝斗酒必须喝醉。
注释:
弯弯:形容月亮的形状。
挂:悬挂、升起。
城头:城墙上的顶端。
凉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一带。
七里十万家:形容凉州人口众多。
胡人:指少数民族,这里特指回族。
半解:半懂、半明白。
弹琵琶:指音乐艺术。
肠堪断:形容琵琶曲的悲伤动人。
风萧萧兮夜漫漫:形容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河西幕中:指在河西地区的军营。
故人:旧识、老友。
别来三五春:指分别已有三五年。
花门楼前:指在花门楼前面。
秋草:指秋天的草。
贫贱:指贫穷、贫困。
相看老:指相互看待时年龄已经老去。
一生大笑能几回:指人生中开心的时刻不多。
斗酒相逢:指相聚喝酒。
须醉倒:必须喝醉。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琶”不是普通的琵琶曲,而是指那个特别感人的琵琶曲。正如前面所说,凉州多少有些蒙古的特色,这里的民歌也是带着浓厚的蒙古风情。这样的音乐如同一把利剑,剖开了人们的心扉,令人感伤落泪。“风萧萧兮夜漫漫”,写出了月下独饮的孤寂之感。依然是围坐在幕府中的老朋友,又是三五个春天过去了,岁月沉淀下来的,是更加浓重的离愁别绪。在这样的气氛下,那美妙的琵琶曲仿佛又渲染出了从前的岁月和青春,让人流连忘返。
该诗以唐代诗人岑参在凉州作客时的经历为背景,以琵琶声为线索,勾勒出了凉州城的繁华与边疆风情。通过描述月光下的凉州城、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老朋友围坐的夜宴,将幽情与边塞风情融合在一起。在诗中,“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等描绘,让凉州的美丽与文化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而诗人通过“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等抒情词句,将自己深沉的情感与凉州的边塞之美相融合,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整首诗婉转动人,是一件不容错过的唐代边塞佳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凉州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此次创作背景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当时岑参赴北庭途径凉州时,遇到了一些旧友。这些旧友们都曾在河西幕府(今甘肃一带)任职,并与岑参结下深厚的友谊。因此,他们在这次相聚时,互相倾诉心中感慨,畅饮快乐。岑参被这份友情所感染,于是在当晚起笔写下了这首《登高壮观歌》。
这首诗以长篇叙事的形式展现了作者与旧友欢聚一堂,畅饮快乐的场景。通过描绘群山巍峨,江水滔滔的自然景观和快乐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生命的热爱之情。此诗以又长又短、结构严谨、风格鲜明而著称,不仅成为了岑参的代表作,也是唐代文学的珍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为我们展示了唐代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紧密联系。唐玄宗天宝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的时期,而此时岑参所在的凉州,则是唐朝西北开放的门户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这次欢聚夜饮的情景,体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盛行的友谊文化和对生命的热爱。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注释】
岑参:唐代诗人。
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胡人:历史上对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如回、吐蕃(藏)、羌及西域各国等。
琵琶:古代弹拨乐器。
肝肠欲断:形容心情激荡,感情激烈。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注释】
河西幕府:唐朝时期设在今甘肃省一带的军政机构。
秋草:指秋天长出的草。
贫贱:指贫困和卑微。
痛饮醉倒:形容人们喝得十分畅快。
译文及注释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