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评价了《青蝇》一诗,从苍蝇的习性出发,喻指进谗之人,更将其贴切地形容为一只“营营青蝇”,全文共三章,每章都以“营营青蝇”为起兴,对苍蝇的行为特点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让人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厌恶感。而在三章诗中,作者逐渐展开了自己的思想,以规劝正人君子不要听信谗言为主旨,逐步列举谗言的危害,深刻揭示了进谗者为人处世缺乏准则,阳奉阴违、出尔反尔、翻云覆雨、颠倒黑白等恶劣行径导致的祸患。
该篇鉴赏文章对《青蝇》一诗从多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善于挖掘诗歌所蕴含的内涵和意义。作者从苍蝇的特点出发,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进谗之人的行为,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进谗者的卑劣手段。同时,该篇文章还着重探讨了诗歌的主旨以及所希望达到的效果,通过列举谗言的危害,更为读者深入地领悟到了进谗者的罪恶行径对于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巨大威胁。
总的来说,这篇鉴赏文章分析深入、旁征博引,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准,使读者对于《青蝇》一诗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该篇诗歌《青蝇》的具体作者以及所针对的对象历来存在争议。在《毛诗序》中虽然指出“《青蝇》,大夫刺幽王也。”,但并没有明确说明这里的“君子”指的是哪一位。魏源在其著作《诗古微》中认为,这首诗所针对的对象是周幽王听信褒姒的谗言废后立子的错误行为,因此“谗人”指的是褒姒。而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则认为这首诗是卫武公所作,揭露了幽王轻信谗言和废黜忠贤的罪行。
无论这首诗的具体作者和针对对象是谁,都显示出当时民众对于君权的不满和对于官场的贪腐情况的批判。在古代中国,由于封建专制的政治结构,许多反对意见都难以表达,只能通过文学作品等间接渠道传达。《青蝇》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公愤和对于不公正行为的谴责,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学精神的审慎和高度的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感。
总的来说,该篇诗歌作品背景复杂而多变,具体作者和所针对的对象难以考证,但是,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的丑陋现象和民众对于不公正行为的强烈反感,体现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嗡嗡营营:形容苍蝇飞舞的声音。
篱笆:用竹子、树枝、枯秧等编成的围墙。
吮舐:动物用口吸吃液体食物。
和蔼可亲:指态度温和和平易近人。
谗言:说谎话诽谤别人的话。
酸枣树:果实带酸味的枣树,常用来比喻有害的东西。
四方邻国:指周围的国家。
榛树丛:灌木状的榛树,形容环境恶劣。
反目不亲:彼此变得疏远并没有感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