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鉴赏:
《九罭》这首诗歌的作者至今依然未知,因此对于它的创作背景和主旨存在着不少争议。有些人认为这首诗是《伐柯》的姐妹篇,都是赞美周公的功德;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诗意与周公并无关系。但是,无论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我们从诗歌文本中可以看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淳朴的生活状况。
诗歌的开头写道,“九罭之鱼,鳟鲂。”诗人在写自己捕鱼的场景,用心地去捕捉美味的鳟鱼和鲂鱼。接着,诗人写到“我觏之子,衮衣绣裳”,形容穿着华丽礼服的大官来访,此时诗人显得十分高兴,热情地招待客人。这里的“觏”指宴请客人,而“衮衣绣裳”则是指穿着卓越华贵、极其华美的礼服。
这首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比较简单,在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主人在家中招待来宾,关心他们的饮食、住宿和娱乐,希望让来宾感受到最好的待遇。在这里,诗人写出了主人用心、殷勤、诚恳地待客之情,表达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
这首诗歌的结尾也很优美:“紫芝之芝,其叶湛湛。”作者用“紫芝之芝”来形容值得珍贵的物品或事物,而“其叶湛湛”则表示其色泽鲜艳、光彩夺目。这种用花草的形象来描绘美好事物的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技巧。通过这种手法,诗人将自己和客人的友谊比作稀有珍品,表达了对客人的高度赞美和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九罭》是一首写实性的诗歌,它描绘了在古代社会中招待客人的礼仪和习俗。虽然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存疑,但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生活状况上看,仍然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文化风貌。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九罭》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而这首诗歌的作者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关于它的创作背景和主旨存在不少争议。
有人认为,《九罭》是《伐柯》的姐妹篇,都是在赞美周公。而《毛诗序》则表示,《九罭》之所以被称为美周公,是因为周公曾经用诗歌来批判不贤之臣,而这篇诗恰恰在赞美周公的同时,也抨击了朝廷不知之事。而朱熹在《诗集传》中则提到,《九罭》可能是周公在东方巡游时留下的诗歌,得到了东方人民的欢迎。
不过,以上这些都只是推测之辞,因为根据诗歌文本本身,并不能确定诗歌的时、地、人等信息,因此这些理论都无法令人十分信服。而如果我们从诗歌表达的寓意出发,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创作背景。
例如,《风诗类钞》中就有一种说法,认为《九罭》是宴请高级官员的场合下唱的歌曲。其中“衮衣绣裳”一词指的是穿着华丽礼服的大官,而诗歌的作者地位比较低,却能遇到高级官员来访并请他多住几天,可以看出当时周代社会中等阶层和高阶层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及宴席上主人客人唱歌表情述怀的文化风俗。
因此,虽然《九罭》的具体创作背景存在不确定性,但从这首诗歌本身所蕴含的寓意出发,我们还是能够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细眼渔网去捕捞,鳟鱼鲂鱼都打到。
(细眼:细心;鳟鱼:一种淡水鱼;鲂鱼:又称草鱼,一种大型淡水鱼)
路上遇见官老爷,锦绣礼服真美妙。
(官老爷:指官员;锦绣礼服:华丽的礼服)
大雁高飞沿洲渚,老爷归去没处住,留您两夜在此宿。
(洲渚:江湖中的岛屿;两夜在此宿:在此过夜两个晚上)
大雁高飞沿河岸,老爷去了不回还,留您在此住两晚。
(河岸:江河边的陆地;在此住两晚:在此过夜两个晚上)
把您礼服保留啊,我的老爷别走啊,不要让我悲愁啊!
(保留:保存、留下)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