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鉴赏:
《诗经》中的《陈风·宛丘》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诗歌作品,其主旨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历史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刺陈幽公说、刺陈好巫风说和情诗恋歌说。
在这三种说法中,我们选择了第三种情诗恋歌说,即认为《宛丘》一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爱慕之情。这种解读的支持是由于该诗的文本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情感表达难以与其他两种解释相匹配。
这首诗分为三章,以描写巫女舞蹈为主线。诗人先借景写出了巫女舞蹈的优美奔放,在此基础上抒发了自己对巫女的爱慕之情。诗人笔下的巫女形象热情四溢,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此外,诗人在描写巫女时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反复出现的重复句“汝何不姑?”、“舞尔”等,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更好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这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流传千年、历久常新的经典之作,并被广泛地传颂和赞美。
总之,《陈风·宛丘》这首诗歌无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审美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情诗恋歌说的解释更是让其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令人回味无穷。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陈风·宛丘》是《诗经》中的一篇国风,被认为是在西周晚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末年所作。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历史上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是针对陈幽公而作的。据《毛诗序》、郑笺、孔疏、严粲《诗缉》等古籍记载,“子者,斥幽公也”。陈幽公荒淫好色,游荡无度,其德行一无可观,为人所恶,故有诗刺之。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此诗是针对陈国的陋俗而作的。据郝懿行《诗问》、魏源《诗古微》等专著分析,陈国的先代太姬妇人尊贵,喜欢巫觋祭祀歌舞,导致国民传承这种遗风,成为了习俗。因此,此诗或许实际上是针对陈国臣民的陋俗而作。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此诗是一首情诗恋歌。这种说法流传甚广,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倍受推崇。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爱慕之情。具体来看,因为刺诗之说缺乏必要的文本支持,从诗的文本中的一个“汤”(荡)字,并不能得出刺舞者放荡的结论,荡有摇摆之义,正是写舞者热情奔放的舞姿。况且从文本语义的抒情性看,在保留原始宗教的某些狂热性、巫风炽盛而四季巫舞不断的陈国,诗的作者怀着热烈的情爱,表达他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恋慕,实在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你起舞热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我诚然倾心恋慕,却不敢存有奢望。你击鼓坎坎声传,宛丘下欢舞翩然。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美艳。
注释:
宛丘: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滑县南部一带。
鼓、缶:乐器,古代常用的打击乐器。鼓为两面撞击的圆形鼓,缶为两面撞击的陶制器具。
鹭羽:鸟名,形似鹤,头顶有白色羽冠,身体羽毛呈灰色或白色。古代女子跳舞常以鹭羽为装饰物,表示轻盈婉约之感。
击鼓坎坎声传:形容鼓声清脆,响亮动听。
翩然:形容舞姿轻盈,优美。
击缶坎坎声响:形容缶声清脆,响亮动听。
漂亮:形容舞姿美观惊人,引人注目。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