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创作背景:
《敝笱》是一首古代诗歌,其作者已经无从考究。然而,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却有一个历史故事与之相伴。
据《毛诗序》记载,《敝笱》这首诗主要是刺文姜。当时,鲁桓公想要向齐国修好,夫人文姜也要和他一同前往,拜访她的哥哥齐襄公。然而,文姜与齐襄公的关系早已传为佳话,这使得鲁国大臣申繻对此表示反对,指责文姜的行为不端,鲁桓公听取了申繻的劝告依然执意带上文姜前往齐国。在齐国,鲁桓公发现了文姜与齐襄公的通奸行为并责备了她,而文姜则把此事告诉了齐襄公,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最终,齐襄公派公子彭生将鲁桓公害死在车中,这件事成为了《左传》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并成为《敝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以鱼和笼子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政治、社会的现状。它详尽地记录了历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见解,表现出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此外,这首诗也成为了对当时政治乱象和道德沦丧的批判,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敏感。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敝笱》是一首反映古代社会风貌的诗歌,从字面上看,它似乎只是在描绘一幅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画面。但实际上,作者用这些动物的形象,隐喻当时的政治现状和社会道德。整首诗分为三章,每章都以“敝笱”为起兴,各章之间文字略有不同,但主题相同,都是要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
在第一章中,作者利用“敝笱在梁”的场景,暗示了当时政治、社会的敝破状态。篓子虽然摆在鱼梁上,却已经被鱼儿认定为无用之物。这种类比手法,指出了当时的统治者没有治理好国家的能力,不能保障人民的安危,让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第二章则将目光聚焦在大鱼和小鱼之间的关系上,作者通过描述“鳊鱼”和“鲲鱼”两种巨型鱼的形象,联想到文姜之于鲁桓公的影响力。一时间,无论是鲁国内部还是周围的诸侯国都对鲁桓公出行携带文姜表示不解和批评,而这一切也正是“鳊鱼”和“鲲鱼”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最后,在第三章中,作者用“心不惊”的词语,达到全诗的高潮。在篓子无用之外,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坚定了他们不受限制的精神和态度。这就像是鲁桓公的死亡之后,社会民众面对权势和恶劣环境时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之,这首诗通过鱼和笼子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政治、社会的现状。它详尽地记录了历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见解,表现出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敝笱》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中的一首名篇,它诞生于公元前7世纪鲁国的鲁桓公时期。在当时,鲁国虽然是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但是却被周围的诸侯国视为软弱无力,甚至连鲁桓公本人也被认为是一个微弱无能的君主。正因为如此,齐国的势力开始威胁到了鲁国的安全,鲁桓公便决定前往齐国修好。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鲁桓公身边的夫人文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文姜曾经与齐国的襄公有着不可描述的关系,这一点在当时被广为传颂。鲁桓公的大臣申繻曾向他进谏,希望他不要让文姜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以免引起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然而,鲁桓公并没有听取申繻的建议,仍然带着文姜和大批随从车骑前往齐国。
在齐国,文姜和齐襄公的关系被再次提起。鲁桓公对此非常生气,责备了文姜。文姜则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齐襄公,并指责鲁桓公对她过于苛责。在一场酒宴之后,鲁桓公乘车准备回国,齐襄公便命令公子彭生刺杀鲁桓公。这场阴谋成功地将鲁桓公绞杀在车中,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敝笱》这首诗是针对文姜的一篇刺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却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批判。整首诗以“破篓”和“拦在鱼梁上”为开头,描绘了一幅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画面。但是,在下一句中,作者突然提到“鳊鱼”和“鲲鱼”,这两种鱼都是传说中的巨型鱼类,暗示文姜与齐襄公的关系不单纯。最后一句“心不惊”字字珠玑,既表现了鱼儿的从容自若,也可以被解读为鲁桓公并未能使文姜感到畏惧和后悔。整首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对鲁国君主的批判,表达出古代人民对于道德败坏和腐朽政治的强烈反感。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破篓拦在鱼梁上,鳊鱼鲲鱼心不惊。
破篓(pò lǒu):篓子破损;
鱼梁(yú liáng):河边垂钓的木质建筑物;
鳊鱼(biān yú):一种淡水鱼类;
鲲鱼(kūn yú):传说中一种极大的鱼;
心不惊:指鱼儿没有受到惊吓。
齐国文姜回娘家,随从人员多如云。
文姜(wén jiāng):鲁国公夫人;
回娘家:回到自己的家乡;
随从(suí cóng):随行人员;
多如云:形容人数非常多。
破篓拦在鱼梁上,鳊鱼鲢鱼心不虚。
鲢鱼(lián yú):一种淡水鱼类;
心不虚:指鱼儿没有感到惊吓或惊恐。
齐国文姜回娘家,随从人员多如雨。
多如雨:形容人数非常多,像雨一样纷至沓来。
破篓拦在鱼梁上,鱼儿来往不惴惴。
惴惴(zhòu zhòu):因害怕或担忧而心烦意乱的样子。
齐国文姜回娘家,随从人员多如水。
多如水:形容人数非常多,像水一样连绵不断。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