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鉴赏:
《郑风·羔裘》是《诗经》中的一篇国风,作者为佚名。这首诗的主旨和内容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探讨。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赞扬古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并以此来讽刺现在的官员;而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针对当时政治风气和官员行为的批判。
在《毛诗序》中,对《郑风·羔裘》的解释是:“《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意思是说,此诗是用来刺痛当时的朝政,同时表达对古代君子的崇敬和赞美。而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诗是赞扬郑国名臣子皮、子产的。然而,这两种解释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此诗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讽刺。
根据《诗经》的惯例,凡是提到“彼其之子”的诗歌,都具有讽刺性质。因此,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郑风·羔裘》也不例外,其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同时,该诗中的描述和人物生活时期也是文学评论家们关注的重点。在《诗经》中收录的诗歌已经止于陈灵公时代,而子皮、子产等人生活的时代比陈灵公时代要晚五、六十年,因此这首诗不可能是针对子皮、子产的赞美之作。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具体而微的描写,刻画了穿着羔裘的官员形象,并以此来暗示当时政治风气的腐败和丑陋。此外,《郑风·羔裘》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其创作背景和主旨一直是文学界和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无论是针砭时弊还是对古代君子的赞美,都离不开对人性、社会道德的深入思考和反思。因此,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意义,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宝藏。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郑风·羔裘”是《诗经》中的一篇国风,作者佚名。这首诗的主旨和内容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探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羔裘”是讽刺当时官员的政治讽刺诗,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认为,这首诗是对于古代君子的赞美和崇敬。
对于这两种理解,《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反映当时政治现实的讽刺诗,是针对当时的政治风气和官员行为的批判。而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是赞扬郑国名臣子皮、子产的。但这两种看法仍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同。
许多学者认为,在《诗经》中凡是提到“彼其之子”的诗,都是讽刺性质的,如《王风·扬之水》《魏风·汾沮洳》《唐风·椒聊》《曹风·候人》等。因此,他们认为,《郑风·羔裘》也不例外,具有讽刺性质。
此外,该诗中的描述和人物生活时期也是文学评论家们关注的重点。对于这一点,在《诗经》中收录的诗歌已经止于陈灵公时代,而子皮、子产等人生活的时代比陈灵公时代要晚五、六十年,所以这首诗不可能是针对子皮、子产的赞美之作。
在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郑六卿饯韩宣子时,子产曾赋《郑风·羔裘》,如果说这是一首人家赞美他的诗,他不可能在客人面前用这首诗来夸耀自己,因此,很多文学评论家认为这首诗是讽刺现实的作品。
总之,《郑风·羔裘》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其创作背景和主旨一直是文学界和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羔羊皮袍像油似地光润,他的为人既正直又美好。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豁出生命也要保持节操。【羔羊】:指未满一岁的小羊,因其皮毛柔软纯洁,常用于制作贵重衣物。 【光润】:形容光滑而富有光泽。 【节操】:指遵守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的行为准则。
羔羊皮袍的袖口装饰豹皮,他的为人既威武又有毅力。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国家的司直能够主持正义。【袖口】:衣袖的下截。 【豹皮】:指豹子皮,古代常用于装饰衣物。 【威武】:形容气魄雄伟、不凡高远。 【司直】:古代官名,掌管刑狱审判事宜。
羔羊皮袍既光洁又鲜艳,三道豹皮装饰得真漂亮。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称得上是国家的真贤良。【光洁】:形容非常干净光亮。【鲜艳】:形容色彩明亮,特别鲜明。 【真贤良】:指真正有才德、品德高尚的人。
注释: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穿着羔羊皮袍,袖口装饰豹皮的人,他的为人正直美好,威武有毅力,能够主持正义,是一个真正的贤良之士。诗人通过形容他所穿衣物的富丽堂皇来象征其高贵与不凡。同时,也表达了对于高尚品格和道德的崇敬和赞颂。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