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译文及注释:
渐渐之石,高得不可估量。山川悠远,历经千劫。武人东征,无暇顾及朝廷。
渐渐之石,终于到达顶峰。山川悠远,何时才能消逝?武人东征,无法再回头。
有只白色野猪,勇闯波涛。月亮离开毕宿星座,引发大雨倾盆。武人东征,不再关注其他事物。
注释:
渐渐之石:指高耸入云的山峰。
维其高矣:表示这座山峰非常高。
山川悠远:指山川的历史悠久。
维其劳矣:表示山川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劳动。
武人东征,不遑朝矣:指武人东征征战在外,没有时间回朝。
维其卒矣:表示这座山峰非常陡峭。
曷其没矣?:表示这座山峰高耸入云,仿佛已经消失在云雾之中。
有豕白蹢:指一只白色的野猪。
烝涉波矣:指野猪在水中涉行。
月离于毕:指月亮在天空中从毕宿(北斗七星所在的星座)移开。
俾滂沱矣:表示月亮的离去引起了大雨。
不皇他矣:指武人东征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古风诗,作者不详。《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下国所作,用来刺幽王的,表达了士兵在东征荆舒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困苦。但是,由于历史文献无法证实这种说法,因此有些学者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
整首诗共三章,以赋叙抒情的方式展现了士兵在东征途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疲惫。前两章交替叠唱,描述了岑嶤高耸的山崖和陡峭的石壁,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在行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挑战,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这种自然景色的震撼和感受。从“维其高矣”到“维其卒矣”,诗人通过音韵和语言的变化,将读者带入到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路途之中的千难万险,以及士兵们的艰苦生活。
第三章是最后的点题之章,以“武人东征,劳于旅途”为中心思想,表达了士兵们的坚强和不屈。诗人并没有直接明示东征的目的,而是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现了士兵们的执着和决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篇章结构密实,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了一种深郁的情感和凝重的气氛。它所呈现出的东征劳苦之情,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和生命的感受,同时也在情感、意境与艺术技巧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和欣赏价值。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该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战乱年代,一支军队东征途中的劳苦之情。据《毛诗序》的解释,该诗是下国所作,用来刺幽王的,因为戎狄叛乱,荆舒不亲自率领军队出征,于是派遣将领去执行任务。这些将士们奔波劳累,多年的战争使他们患上了许多疾病,此时此刻的诗歌,反映了他们的心情和感受。
然而,关于该诗的作者,以及具体时代和地点等信息,历来存在争议。文献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信息,只有后世学者的猜测和推测。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可能是下级军官所作,自述东征劳苦,似是途中之作;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该诗可能是将领或士兵根据实际经历写成,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总之,无论是谁写下了这首诗,它所表现的东征劳苦之情却是真实的。这首诗描绘了巍峨高耸的石崖壁、遥远的山水,以及将士奔波劳累、经历险阻的情景。此外,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困难与挑战的坚忍与不屈,奉为信念的东征事业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勇气和力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巉巉(chán chán)石崖壁,矗立多么高(hāo)呀。山遥(yáo)水又远,跋涉(bá shè)真辛劳(láo)呀。将士向东进,出发无暇(xiá)等(děng)破晓(xiǎo)呀。
注释:巉巉 - 形容山势峻峭;矗立 - 突然而直立;遥 - 遥远;跋涉 - 艰难地行走;将士 - 士兵;东 - 朝向东方;无暇 - 没有时间;破晓 - 天快要亮的时候。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陡(dǒu)呀。山遥水又远,何处是尽头(tóu)呀。将士向东进。深入无暇顾退走(zǒu)呀。
注释:陡 - 坡度很大;尽头 - 末路;顾 - 回头看;退走 - 退后离开。
有猪是白蹄(tí),成群蹚水波(bō)呀。月亮近毕星,就怕雨滂沱(tuó)呀。将士向东进,无暇他顾快通过(tōng guò)呀。
注释:白蹄 - 指猪脚颜色为白色;蹚水波 - 走在水中引起的波纹;毕星 - 星宿名称;滂沱 - 形容雨势很大。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