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拼音译文赏析

  • bǎi
    zhàng
    shān
  • [
    sòng
    ]
    zhū
  • dēng
    bǎi
    zhàng
    shān
    sān
    yòu
    jué
    zuǒ
    kòng
    chuī
    leǐ
    shí
    weí
    dèng
    shí
    nǎi
    shān
    zhī
    shèng
    gài
    shǐ
  • xún
    dèng
    ér
    dōng
    xiǎo
    jiàn
    shí
    liáng
    kuà
    shàng
    jiē
    cāng
    téng
    suī
    shèng
    xià
    tíng
    shǔ
    shuǐ
    jiē
    qīng
    chè
    gāo
    cóng
    xià
    shēng
    jiàn
    jiàn
    rán
    shí
    liáng
    xún
    liǎng
    zhé
    ér
    shàng
    shān
    mén
    xiǎo
    sān
    jiān
    néng
    róng
    shí
    rén
    rán
    qián
    kàn
    jiàn
    shuǐ
    hòu
    lín
    shí
    chí
    fēng
    lái
    liǎng
    xiá
    jiān
    zhōng
    jué
    mén
    neì
    kuà
    chí
    yòu
    weí
    shí
    liáng
    ér
    beǐ
    niè
    shí
    shǔ
    ān
    ān
    cái
    lǎo
    shǔ
    jiān
    beī
    guān
    西
    weí
    shèng
    shuǐ
    西
    zhōng
    xún
    shí
    xià
    bēn
    shè
    chū
    xià
    nán
    dōng
    shuǐ
    bìng
    zhù
    chí
    zhōng
    chí
    ér
    chū
    nǎi
    weí
    qián
    suǒ
    weì
    xiǎo
    jiàn
    zhě
    shàng
    liú
    dāng
    shuǐ
    shí
    jùn
    xiāng
    chù
    zuì
    weí
    wán
    nǎi
    hòu
    suǒ
    shàng
    zhěn
    zhī
    xià
    zhōng
    chán
    chán
    2
    3
    jiǔ
    ér
    beī
    weí
    ěr
  • chū
    shān
    mén
    ér
    dōng
    shí
    shí
    tái
    xià
    lín
    qiào
    àn
    shēn
    meì
    xiǎn
    jué
    lín
    báo
    jiān
    dōng
    nán
    wàng
    jiàn
    qián
    yán
    xué
    fèn
    yǒng
    ér
    chū
    tóu
    kōng
    xià
    shǔ
    shí
    chǐ
    nǎi
    sàn
    zhū
    pēn
    guāng
    zhú
    zhī
    cuǐ
    càn
    duó
    zhèng
    shì
    tái
    dāng
    shān
    西
    nán
    quē
    qián
    shān
    fēng
    xiù
    chū
    ér
    shǔ
    bǎi
    jiān
    fēng
    luán
    gāo
    xià
    jiē
    zài
    yǎn
    báo
    西
    shān
    guāng
    héng
    zhào
    cuì
    chóng
    dié
    dān
    shǔ
    dàn
    xià
    shì
    bái
    yún
    mǎn
    chuān
    hǎi
    ér
    yuǎn
    jìn
    zhū
    shān
    chū
    zhōng
    zhě
    jiē
    ruò
    feī
    lái
    wǎng
    huò
    yǒng
    huò
    qǐng
    wàn
    biàn
    tái
    dōng
    jìng
    duàn
    xiāng
    rén
    záo
    shí
    róng
    dèng
    ér
    zuò
    shén
    dōng
    shuǐ
    hàn
    dǎo
    yān
    weì
    xiǎn
    zhě
    huò
    gǎn
    rán
    shān
    zhī
    guān
    zhě
    zhì
    shì
    qióng
  • liú
    chōng
    píng
    shū
    jìng
    biǎo
    zhōu
    bīn
    yóu
    zhī
    jiē
    shī
    shèng
    yòu
    xiáng
    ér
    zuì
    guān
    zhě
    shí
    dèng
    xiǎo
    jiàn
    shān
    mén
    shí
    tái
    西
    yīn
    bié
    weí
    xiǎo
    shī
    shí
    chù
    chéng
    tóng
    yóu
    zhū
    jūn
    yòu
    gào
    wǎng
    ér
    weì
    néng
    zhě

原文: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3。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译文及注释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路,向右俯视绝壑,向左控制垂崖,用石块垒成石阶,十多级才能到达山顶。从这里开始,山的美景才展现出来。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会看到一条小溪。一座石桥横跨在上面。周围都是苍藤古木,即使在盛夏的中午也没有炎热的气息。水都很清澈,从高处流下,发出溅溅的声音。过了石桥,沿着两侧曲折的山崖向上走,就能到达山门。门前有三间小屋,只能容纳十几个人,但可以俯瞰溪水,背靠石池,风从两侧的峡谷吹来,整天不停。门内还有一座石桥横跨在池上。向北走,沿着石阶上楼,几级台阶就到了庵。庵里有几间老旧的房子,低矮狭窄,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唯独西阁最为出色。水从西谷中流过石缝,冲出阁下,与东谷的水汇合在池中。从池中流出来,就是之前所说的小溪。阁建在水流石峰激烈相撞的地方,最为好看。但是阁后面却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有在夜晚睡在阁上,才能听到水声不断地响着。

走出山门向东走十几步,就到了石台。站在上面俯视峭岸,深邃险峻。在稀疏的树林中向东南望去,可以看到瀑布从岩洞中涌出,空中投下数十尺。水沫像散落的珠子喷雾,闪闪发光,目光无法直视。石台在山的西南缺口处,向芦山鞠躬,一座孤峰独立,数百里内的山峰高低起伏,一览无余。夕阳西下,余辉横照,紫色和翠绿交错,数不尽。早晨起来向下看,白云满布整个山谷,像海浪起伏。远近的山峰从其中出现,仿佛在飞舞。有时涌出,有时消失,瞬息万变。石台的东侧被断开,当地人凿出石阶以便通行,还在东侧建了一座神祠,用来祈求水旱。有些人因为害怕危险而不敢走。但是,这些地方已经是山中最美的景色了。

我和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了这里。我们都写了诗来纪念这些美景,我也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地方。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石阶、小溪、山门、石台、西阁和瀑布。我为每个地方写了一首小诗,以便同游的朋友们能够认识这些地方。同时,也告诉那些想去但还没有去过的人们。
注释:
注释:

百丈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太湖名山之一。

磴:山路上用石块垒成的台阶。

涧:小溪。

石梁:用石头搭建的桥梁。

苍藤:一种常见的攀缘植物,叶子呈心形,花小而香。

古木:指年代久远的树木。

亭午:中午。

溅溅:水声潺潺的样子。

庵:寺庙中的小房屋。

卑庳迫隘:低矮狭小。

阁:高楼。

石罅:石缝。

激相搏:水流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

壁其后:在后面墙上刻字。

枕席之下,终夕潺潺:枕着枕头,睡在床上,听着水声。

石台:山上的平台。

峭岸:陡峭的山崖。

瀑布:水从高处落下形成的景象。

瀵涌:形容水流湍急的样子。

沫:水花。

璀璨:光彩耀眼的样子。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

紫翠:紫色和翠绿色。

殚数:数不清。

旦起:早晨起床。

川:江河。

飞浮:飘动。

畏险者:害怕危险的人。

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作者的朋友。

赋诗:写诗。

纪其胜:记录它的美景。

最可观者: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小诗:短诗。

同游诸君:和作者一起游览的朋友们。

欲往而未能者:想去但没有去过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朱熹简介
宋朝 诗人朱熹的照片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思古堂,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中国宋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朱熹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慧,精通儒家经典。他曾在南京、洛阳等地任官,并撰写了多部重要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庸章句》和《四书章句集注》。这些著作深受后世儒家学者的推崇和影响,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除了学术研究,朱熹还有出色的文学创作才华。他的诗歌以清新简约、自然流畅、古朴典雅为特色,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秋日登吴公台上寺寄简侯学士》等。

朱熹还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思想,并在南京开设了私塾。他曾多次出任官职,但因言论不合,多次被贬。

朱熹一生秉持儒家思想,主张理学,追求理性思辨和道德实践的完美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就被后人称为“朱子学派”,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