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看一作:闲着)
译文及注释: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注:古诗中的“板桥”指的是用木板铺成的小桥,而“浴蚕”是指将蚕茧浸泡在水中,以便取出丝线。)
注释:
雨里鸡鸣:雨天里鸡叫声,表示时间已经很早了。
竹溪村路板桥斜:竹溪村的路上有一座斜着的板桥,形容景色幽美。
妇姑相唤浴蚕去:妇女和姑娘们互相唤醒,去洗蚕茧。
闲看中庭栀子花:闲着看院子里的栀子花,表示闲暇无事。
译文及注释详情»
艺术手法: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雨过山村的景象,通过几笔淡淡的勾勒,勾画出了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在这幅画面中,诗中人物的活动和境界的描写相结合,将农事的忙碌与山村的神韵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深深喜爱之情。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使用了许多优美的手法。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以雨过山村为背景,通过诗人的叙述,巧妙地运用了景物、人物、境界等元素,打造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山村场景。交代“雨中几声鸡鸣”、“修竹、清溪、村路、板桥”等景象时,用了简练的语言,却能勾勒出非常丰富、详细的场景;在描写“妇姑相唤,浴蚕去”的时候,则用亲切的语气,生动地表现出山村居民的生活状态。
此外,在艺术表现上,诗中还运用了巧妙的意象。如在描写庭院时,只用了一个“闲”字来烘托出庭院的幽静气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诗人将庭院中栀子花“悠然无事”的情形与农事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景象之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总之,这首诗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一个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并通过场景和人物的描写,以及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将农事繁忙和山村神韵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深深喜爱之情。
艺术手法详情»
鉴赏:
这首山水田园诗,通过丰富的诗情画意和劳动生活气息,展现了山村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生活。
首句“雨里鸡鸣一两家”,勾勒出了山村特有的氛围。在雨夜中,突出“鸡鸣”这一村居特征,同时“一两家”描述了山村人烟稀少的情景。接下来的“竹溪村路板桥斜”,则把我们带入了幽深的小径,伴随着雨声、竹韵以及溪水流淌的声音,感受到了山行的趣味和意境。
而“妇姑相唤浴蚕去”,描绘了农民勤劳的生活场景。作者通过描写浴蚕这一农事活动,展现了山村生活的本色,也对劳动者的辛勤付出进行了赞扬。
全诗从自然风光到村庄建筑、从小径走向田野劳作,多角度地刻画了山村的美好。整首诗富有层次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淳朴、自然的山村风情,更凸显了散发着人文气息的美丽乡村。
这首诗言简意赅,用简洁且质朴的语言,将山村的景致和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兼有意境和意义,深情而又感人,真正做到了“以诗歌之美,传达人间之美”的境界。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诗人王建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沉沦下僚,生活十分贫苦。但正因为他深知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才更能触动人心。
这首诗写于王建游玩山村时所作,描绘了山村人民的生活。王建在山村中领略到了自然之美和人民之简朴,深受其感动。他用字句刻画出山村中的场景和人物,寄托了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这首诗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中的一首佳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虔诚追求,以及对于人民的深深关爱。这种精神也反映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中,成为了其诗歌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陈兰英、刘桂敏等人在《梦缘诗词曲 中学生诗词鉴赏》中对王建的这首诗进行了评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诗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王建、根据内容整理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村里的嫂嫂和小姑相互呼唤去清洗蚕子,庭院里的栀子花因农忙而无人欣赏。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建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出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他的著作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共十卷,《崇文总目》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