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拼音译文赏析

  • yǒng
    shǐ
  • [
    táng
    ]
    gāo
    shì
  • shàng
    yǒu
    páo
    zèng
    yìng
    lián
    fàn
    shū
    hán
  • zhī
    tiān
    xià
    shì
    yóu
    zuò
    kàn

原文: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译文及注释
尚 - 还有;绨袍 - 细密的丝织品衣服;赠 - 赠送;应 - 应该;怜 - 怜悯;范叔 - 范蠡的字;寒 - 寒冷。
不知 - 不明白;天下 - 全世界;士 - 士人;犹 - 仍然;作 - 做;布衣 - 指普通百姓的衣服;看 - 看待。

汉字译文:还有一件细密的丝织品衣服赠送,应该怜悯范蠡的寒冷。不明白全世界的士人,仍然像普通百姓一样看待自己。
注释:
尚有绨袍赠:绨袍是一种质地较为粗糙的衣服,这里指的是一件不太好的衣服。赠,赠送的意思。

应怜范叔寒:范叔是指范仲淹,他曾经被贬官到岭南地区,生活十分艰苦。应怜,应该同情。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布衣是指普通百姓的衣服,这里指的是范仲淹虽然被贬官,但仍然保持了清廉的品德,不像其他官员那样贪污腐败。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这篇文章主要评析了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早期诗歌《赠范睢》。文章首先介绍了高适的仕途经历和他在边塞题材方面的诗歌特点,然后转述了这首诗歌中提到的历史故事,讲述了范睢从受到魏相的凌辱到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最终被封为应侯的传奇经历,并结合诗歌中的文字说明高适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精神。 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有效地解析了诗歌背景、历史典故及其与诗歌主题的联系。同时,文章还对高适的边塞题材诗歌以及其政治抱负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简单概括和分析,加深了读者对该作品的理解和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历史典故时,文章有些地方描述得比较简略,可能需要读者对相关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 评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盛唐时期,高适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然而,在他少年时却相当落魄,因此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不满。其中一首名为《咏史》的诗便是高适在未入仕途之时所创作。这首诗中,高适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天下士”,但最终只能被封授一个“封丘尉”的官职。在他看来,这样的职位远不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于是,在《咏史》中,高适通过引用古人赠绨袍的故事来比喻现代社会中贫穷而又富有才华的人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同情。他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情绪。尽管这首诗的题目是“咏史”,但实际上,它更像是高适借助咏史这个主题来发泄自己内心深藏已久的情感。 总之,《咏史》是一首充满梦想和抱负的诗歌。尽管当时高适深受挫折,但他的才华和精神却被千百年来的读者所铭记。这首诗既是对历史的咏叹,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高适、须贾、绨袍、范雎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像 [xiàng]:表示类比,相似之意。 须贾 [xū jiǎ]: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 小人 [xiǎo rén]:指品行恶劣的人。 绨袍 [tì páo]:厚绸素面的袍子。 赠送 [zèng sòng]:送礼物表示祝贺或感激。 同情 [tóng qíng]:对别人遭受不幸或困苦表示同情和安慰。 范雎 [fàn chú]: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昭襄王宰相。 天下治世贤才 [tiān xià zhì shì xián cái]:指为天下治世尽心竭力的贤才。 普通人 [pǔ tōng rén]:一般平民百姓,指没有特殊身份或地位的人。 参考来源: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1%BB%E8%B4%BE/7841257)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C%83%E9%9B%8E) 译文及注释详情»


高适简介
唐朝 诗人高适的照片

高适(704—765年),唐朝边塞诗人.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早年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后出任封丘县尉。安史之乱期间,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又担任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长于古风、乐府,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