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译文及注释:
一点残红欲尽时,微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一点残红欲尽时:指秋天即将结束,红叶已经凋谢,只剩下一点残留的颜色。
乍凉秋气满屏帏:秋天的气息变得更加凉爽,屏风上充满了秋天的气息。
梧桐叶上三更雨:梧桐树上的叶子在深夜里被雨水打湿。
叶叶声声是别离:雨水打在叶子上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离别的悲伤。
调宝瑟,拨金猊:宝瑟和金猊都是古代的乐器,调弦和弹奏的动作。
那时同唱鹧鸪词:指过去和朋友一起唱鹧鸪词的美好时光。
如今风雨西楼夜:现在的夜晚,西楼上风雨交加。
不听清歌也泪垂:即使听不清歌声,也会因为思念而流泪。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竹坡词》是中国文学经典中的佳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词。孙竞称此词“清丽婉曲”,确实是对这首词的最好评价。本篇鉴赏将结合具体比较和对文本细节的分析,进一步探究词人如何以委婉、曲折的手法表现别情。
首先,词中通过悲欢并存、今昔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第一段的雨夜怀人之情。上片首两句便独具匠心地利用光、色、气等多种元素进行描写,将词人在室内灯下望雨惆怅的情感娓娓道来。此处的描写十分细致入微,使读者完全能够感受到刻画出的萧瑟凄清之境。其次,词人在“梧桐”二句中运用了具象的手法,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正如《更漏子》中的句子,梧桐树下雨声连成一片。这里雨声的起伏和停滞,传达出词人对别离的思念之情。同时,这样的表现手法也能够让读者在听到雨声的同时想到其他一些逝去的事情,从而扩大了情感表达的范畴。
接下来是词作的高潮部分,即回忆段落。词人通过自己和爱人共同演唱《鹧鸪天》的场景,让读者切身体会到雨夜怀人带来的思绪。其中,调宝瑟三句尤为精彩,惟妙惟肖地展现出当年相依相伴的美好时光,以此对比现在离别的凄迷。回忆段落中的情节既真实又感人,更重要的是,它是词人对过去温情的回忆和对未来不可避免的失落所做的深刻阐述。
总体来说,这首《竹坡词》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出了苦涩的离别情感,将词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清丽婉曲的方式赋予了这首词灵魂,使它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鉴赏详情»
鉴赏二:
周紫芝的这首词《鹧鸪天》具有模仿晏几道作品的风格,展现了悲喜交杂的情感,采用了委婉曲折的手法来刻画别离之情。整篇词笔墨清秀、含蓄缠绵,气氛营造恰到好处。词从室内环境写起,勾勒出“一点残红欲尽时”和“乍凉秋气满屏帷”的场景,让人置身其中。这种凉意排开了整个环境,同时也引起词人的情感共鸣。描写雨夜中的“三更雨”和“梧桐叶声”,以听觉暗示了别离之痛,再加上“叶叶声声是别离”的句子,更是把触动人心的情感写得淋漓尽致。
与温庭筠《更漏子》下片词的句式相似,本词同样运用叶、声、雨等元素,传达了别离之伤。同时,与欧阳修的《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相呼应,都在表达情感和声音 的反应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实现了意境和情感的融合。
总之,这首《鹧鸪天》相比于晏几道的作品更加委婉、曲折,并且采用了更多的感官元素来刻画别离之痛。作者通过色彩、声音等形象来表达人物与环境的交织状态,营造出一种幽静虚幻的词境。整篇词所体现的情感思维以及用词构句都体现了周紫芝的独特才华。
鉴赏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独自守一盏残灯,灯已快要燃尽,天乍凉,秋气充塞罗帷和银屏,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那时,我和她相对调弄宝瑟(古代七弦琴),拨动炉中温馨的沉水香,同声齐唱《鹧鸪词》(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鹧鸪楼》),曾是多么欢欣。如今,孤寂地在这西楼,当此风雨凄凄的暗夜,不听清歌也悲泪难禁。
注释:
1. 罗帷和银屏:指精美的屏风。
2.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常以其树叶的振动来比喻离别。
3. 宝瑟:古代七弦琴,传说中黄帝所造,有“阳”、“阴”两个面,十三个品级,共三十六弦,象征着天地万物。
4. 沉水香:古代使用的香料之一,用于炉香,具有温和的香气。
译文及注释详情»
周紫芝简介: 周紫芝(1082-1155),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南宋文学家,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任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任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