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译文及注释: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初时以为夜雨突然变成了晴天,后来才发现是山泉在整夜鸣叫。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它流到前面的溪水时,没有半点声音,只在山中发出许多声响。
注释:
初疑:最初怀疑
夜雨:夜间的雨
忽:突然
朝晴:早晨晴朗
乃是:原来是
山泉:山中的泉水
终夜:整夜
鸣:发出声响
流到:流经
前溪:前面的小溪
无半语:没有半点声音
在山做得:在山中发出
许多:很多
声:声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杨万里的这首诗是在1179年(淳熙六年)所作,创作背景源自于他在西归途中的经历。据传,在行程中,杨万里夜宿山寺,夜间听到清脆悦耳的水声,初时以为是夜雨声,但待早晨起来,才发现似乎并没有下过雨,原来是山泉冲击山石而发出的急湍声。这种响声让诗人难以入眠,扰了他一整晚的清梦。
不过,当杨万里顺着山泉而下,来到山下溪水处后,却发现它竟变得无声无息,这又给他带来了深思。这种场景启发了杨万里,使他产生了灵感,并创作了这首名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山水丽景诗。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之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中微妙细节的敏锐感知和洞察力。杨万里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夜山泉轰鸣的场景,揭示了大自然的神秘与不可预料性,同时也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的恢弘壮美,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篇山水丽景诗作。
创作背景详情»
简析:
这首诗是杨万里所作,旨在讽刺那些当时入朝为官后却不忠于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言而无信的官员。杨万里通过描绘山泉的流动声音来比喻那些曾在野外时大声发表政见的士子们,但是当他们进入官场后,就像流入前溪的山泉一样默默无声,没有对民众所承诺的明确回应。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那些拥有权力却不忠于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的人。同时,杨万里也借此自我警醒,暗示自己在仕途上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偏离自己的初衷,保持清心寡欲,而不是为了谋求私利而变得沉默无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士风的沦丧,更体现出杨万里的高尚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
简析详情»
注释:
杨万里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清丽俊逸著称。以下是对于杨万里所提到的内容的补充注释:
1. 灵鹫禅寺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古寺,位于广丰县永丰镇东北36里的社后乡灵鹫山下。据传,该寺由唐代僧人明道、智开创建于唐元和间(806-820年)。经过宋、明、清多次废兴,规模逐渐扩大到9栋13厅,僧侣数量超过百人。现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斋堂、寮房等。1984年,该寺被列为江西省14座重点佛教古寺之一。灵鹫山是个美丽的山峦,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天地、白马、五峰等。
2. “流到”句是指前溪水深面阔,不像在山里因曲折而易致冲激作声。这里的“流到”表示水流顺畅而平稳。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人》诗中有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意思是在山里的泉水清澈见底,在山外的泉水混浊不清。后人则将“在山”、“出山”比喻为在野和在朝,表示在朝的人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事务所困扰而不得安宁,而在野的人则能够守着本心,过着清静自然的生活。
注释详情»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是中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杨万里年少时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十岁时便已能写出优美的诗歌。后来他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但他并不喜欢官场生活,于是辞官回到家中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杨万里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色彩,被誉为“江南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表达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体验。他的代表作品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初夏睡起》,《武陵春》等。
除了诗歌创作外,杨万里还非常擅长书法。他的书法风格自然流畅、雄浑有力,被誉为“诚斋体”,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万里一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文学创作的高峰。他的文学成就不仅深受当时文人的赞誉,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直到今天,杨万里的诗歌和书法作品仍然被广泛传播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