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拼音译文赏析

  • gòng
    gōng
    chù
    zhōu
    shān
  • [
    weì
    zhī
    ]
    míng
  • zhě
    gòng
    gōng
    zhuān
    zhēng
    weí
    ér
    chù
    zhōu
    zhī
    shān
    tiān
    zhù
    zhé
    weí
    jué
    tiān
    qīng
    西
    beǐ
    yuè
    xīng
    chén
    yān
    mǎn
    dōng
    nán
    shuǐ
    liǎo
    chén
    guī
    yān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相关标签:初中文言文

译文及注释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愤怒之下撞击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地脉断裂。天空向西北倾斜,因此日月星辰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地面向东南不平衡,因此水患和尘埃都归于此处。
注释:
共工:传说中的一个古代神祇,与颛顼争夺帝位。

颛顼:传说中的一个古代神祇,与共工争夺帝位。

帝:古代的最高统治者。

不周之山:传说中的一座山,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

天柱:传说中支撑天空的柱子。

地维:传说中支撑大地的柱子。

天倾西北:指天空向西北倾斜。

日月星辰移焉:指日月星辰的位置发生变化。

地不满东南:指大地向东南方向下陷。

水潦:指洪水泛滥。

尘埃:指地面上的尘土。


译文及注释详情»


历史真相
据史料记载,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工程,也是人类治理水患史上一次重大的成功尝试。在远古时期,由于冰河期的影响,地球气候寒冷,水灾并不明显。然而到了颛顼大禹时期,随着气候变热、冰川消融,洪水频繁发生,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不足,难以有效治理水患。共工氏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二者虽然都是神话中的人物,但却反映了当时社会分工的现状。 据记载,颛顼认为由于共工氏负责水事管理,所以洪水应该怪罪于他们,因此下令诛杀共工氏族之人,于是战争爆发。然而杀了共工之后,水患依然没有停止,这表明水患并不全是由共工氏族引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理水患成为统治者的重要政治任务。公元前4128年舜帝继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禹改变了治水方法,他利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了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禹坚持团结一心、劳动致富的理念,亲自参与劳动。他和老百姓一起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禹的这种精神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古代社会对劳动价值的重视。 因此,大禹治水不仅是一项卓越的技术成果,更是一段传承着人类智慧与奋斗精神的历史真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历史真相详情»


译文及注释
- 共工:部落成员名字 - 颛顼:部落成员名字 - 天帝:宇宙的主宰,古代中国一种信仰 - 不周山:山名,据传在今河南省登封市附近 - 日月:指太阳和月亮 - 星辰:星星 - 大地:地球的表层 - 东南角:地球表面南方和东方的交界处 - 江河:水流形成的河道 - 积水泥沙:水中沉积的物质 注释: 根据传说,共工是黄帝的孙子,颛顼是黄帝的儿子。共工向颛顼挑战争夺天帝之位,但最终失败。他因此极度愤怒,用头撞击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大地绳索断裂。这个传说也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方式。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