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评析:
不顾,只想为秦国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这种谨慎、慎重的态度,正表明了范雎的高超智慧和处世能力。
从范雎游说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他运用了察言观色、反复试探、旁敲侧击等多种手段,保持自己的安全和成功的可能性,同时也显现出他对于人心的洞察和对现实的深刻认识。特别是在游说过程中,范雎不断把握住时机,逐渐递进,最终成功说服了秦昭王,使他领略到了废逐权臣、自立为主的巨大利益和价值。
因此,范雎的游说除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他的奉献和努力,打破了以宣太后为首的“四贵”掌控秦国政治的局面,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家和谋士。
评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范睢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廷里迎接。秦王对范睢说:“我很久以来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正巧我要处理义渠国的事务,每天又要亲自问安太后。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好了,我才能够亲自学习您的教导。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无知。”于是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而范睢也表示谦让。
当天接见范雎的场面十分庄重,所有人都显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只剩下他和范雎。秦王跪下请求道:“先生你有什么教诲赐教寡人?”范雎回答:“好的,好的。” 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仍然回答:“好的,好的。”这样已经重复了三次。秦王长跪着说:“先生难道不愿意赐教寡人吗?”范雎表示歉意说:“并不是臣子敢这样做。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谓陌生。但是,文王与吕尚交谈深入,任命他为太师,与他同车一起回去,这使得他们的关系越发亲密。因此,文王最终得到了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拥有天下并成为帝王。如果文王因为跟吕尚关系疏远而不与他深谈,周朝就不可能出现帝王的风范,文王和武王也就不能成为伟大的国君。现在臣子是个客居他乡的人,与大王的关系比较疏远,但所想要向大王陈述的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误的事情。处在如此尴尬的境地,臣子愿意献上自己浅薄的忠告。”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