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拼音译文赏析

  • chūn
    bié
    yǒu
    rén
    èr
    shǒu
    ·
  • [
    táng
    ]
    chén
    áng
  • yín
    zhú
    qīng
    yān
    jīn
    zūn
    duì
    yán
  • táng
    qín
    bié
    rào
    shān
    chuān
  • míng
    yuè
    yǐn
    gāo
    shù
    cháng
    xiǎo
    tiān
  • yōu
    yōu
    luò
    yáng
    dào
    huì
    zài
    nián

原文: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文及注释
银烛吐出青烟,金樽对着华丽的宴席。
离开宴堂,思念琴瑟之音,离别的路途绕过山川。
明月隐匿在高大的树木之间,长河在黎明时分消失在天际。
漫长的洛阳道路,这次相聚会在何年呢?
注释:
银烛:银制的蜡烛。
吐青烟:烛烟呈青色。
金樽:金制的酒杯。
绮筵:华美的宴席。
离堂:离开宴席。
思琴瑟:思念琴瑟之音。
别路:分别的路。
绕山川:绕过山川。
明月:明亮的月亮。
隐高树:藏在高树之后。
长河:长江。
没晓天:沉没在天边。
洛阳道:通往洛阳的道路。
此会:此次相聚。
何年:何时。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第一首是一首充满深情和离别之感的律诗。这首诗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在离别前,友人为他设宴欢送,作者的感慨与离愁之情被触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离别之作。 从诗意的开头便能感受到离别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用“银烛吐青烟”一句,描述了无言的离别,以及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令人想象力渲染。而“金樽对绮筵”则突出了华筵和饮酒劝别的无奈,表示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这种场景的刻画使得情感更加深沉、真挚。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其中,“琴瑟”指的是朋友宴会之乐,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既表达了离情的缠绵,又突出了别路的遥远和愁绪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总之,这首律诗充满了深深的离别之情和无奈之感,通过对场景、情感、景物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离愁别恨之情。其深挚的情感、真实的描写,令人读后不禁感叹,细细品味,令人回味无穷。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春夜别友人》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含情脉脉、充满离愁别绪的佳品。这首诗共有两首,其中所选的是第一首,据考证,这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当时,陈子昂年方二十六岁,正在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他已离别家乡四川射洪来到了东都洛阳。 在离别之前,他的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为他设宴欢送。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陈子昂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表达自己对友情的深挚。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这首诗以轻灵的笔调,抒发了陈子昂的离愁别绪。他通过描绘友人欢送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在诗中,他用“依依别酒”、“泪堕阑干”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感受,让读者感同身受。这首诗不仅具有感人肺腑的情感内涵,同时也展现出陈子昂高超的诗歌才华。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译文】明亮的蜡烛散发出青烟,高高举起金杯,享用着精美丰盛的宴席。在离别的厅堂里回想着朋友之间的感情融洽,即将分别,可能要绕过险峻的山川,走上漫长遥远的路程。宴席一直进行到明月隐藏在高大的树木背后,银河也在黎明时分消失了。行走在漫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何时才有机会再相聚呢? 【注释】 1. 陈子昂:唐代诗人陈子昂。 2. 饯别:送行之意。 3. 厅堂:指会客的大厅。 4. 明月:指十五日的圆月。 5. 高树:指高大的树木。 6. 银河:天上的广阔星空。 7. 拂晓:指天亮之前的时刻。 8. 洛阳道:古代洛阳通往外地的大路。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曾获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官职。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陈子昂的诗作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他的诗歌被誉为“抒情清新,叙事自然,语言洗练,结构严谨”,对后世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